“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公元1637年4月,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宋应星,在毕生心血之作《天工开物》的序言结尾处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此书与我们有关!”
在今年频繁“刷屏”的舞剧《天工开物》中,怀抱稻谷、夏布、器皿的劳动者们,由观众席旁起立高呼,向舞台上的宋应星遥相致意——导演陆川借劳动者之口,向百年前践行经世致用之学的先驱者,做出跨越时空的回应。
《天工开物》,一部凝聚着中国古代科技与工艺文明的“宝典”,图文并茂,重视实践,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是一部“愤世之书”。在人生的前45年,宋应星志在科举,可“数上公车竟不第”。一次次失望而归,宋应星决心舍弃“功名进取”,转而投入实学怀抱——关心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体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这也是一部“写在大地上的著作”。数次赶考,艰苦跋涉,宋应星用双足丈量大地,在田间地头、手工作坊,积累生产知识。在江西分宜任教谕的4年间,他潜心总结研究,终成一部“旷世奇书”。
近10万字、123幅插画、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30多个行业科学数据……宋应星将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和毕生心血,倾注于《天工开物》,其中许多生产技术甚至沿用至今。《天工开物》还漂洋过海,“向世界‘开源’了中国技术”,至今仍对亚洲、欧洲各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奇书
《天工开物》被视为一部“奇书”。
翻开这部著作,首先会被琳琅满目的木版插画所吸引。在崇祯初刊本《天工开物》中,就有123幅木刻版画,对相关技术所涉及的人物、动作与牲畜、工具运用和劳动生产场景,进行了详细描绘。有学者认为,这些插图与文字几乎可以做到一一对照,起到了实证的效果——只要照着书里内容复刻,很快就能够学会相应技术。
作为一本百科类著述,《天工开物》也不同于一般的集体成书,完全由宋应星个人独立完成。宋应星将工匠的各类技术行当进行了取舍和分类,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等18章,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将与民生有关的《乃粒》《乃服》放在开篇,其次是工业,而将记录珠宝制作的《珠玉》篇放在最末,体现了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书中所涉30余个行业、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如果按照现代眼光来解读这部“奇书”,会看到其包罗万象之下的科学萌芽。其中有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方法中有许多力学、热学原理;有化学研究,在《五金》篇中,宋应星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有农业科学,书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
《天工开物》之名,源自《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以及《易经·系辞》中的“开物成务”。宋应星解释为:“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即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技巧,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品。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文中进一步阐释:“‘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天工”指自然界的创造力量,“开物”指人类通过智慧和劳动,发现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创造出各种物品和工艺技术。
宋应星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维增认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是中国科技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对于近现代科学技术实践如何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宋应星所处的明朝中后期,是中国科技思想史上的一个“爆发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士农工商的严格界限。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一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学著作,如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等。
“《天工开物》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为皇家和贵族服务的工艺技术,而更多着眼于百姓日常生活。”著名文物专家齐心曾以《天工开物》中《五金》一章举例,其中提到: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黄金虽贵,但不似铁可服务于日用,对百姓也不见得是最好的。这不仅体现了对于平民百姓生活的重视,也有顾炎武所推崇的‘经世致用’之意。”
科学史家陈美东在《明季科技复兴与实学思想》中将明末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总结为,“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并认为“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几次应考途中,宋应星游历大江南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为增长见闻、获得新知而心怀喜悦。他的行迹遍及京师、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还到过广东,甚至可能去过四川和山西。而且他不但“重实践、重考察”,还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长宽高、重量、容积、比率、时间等技术指标都作了精密描述。书中的大量设备图有如工程画,画中人物操作逼真、表情自然,好似一幅中国古代技术史的长卷。

“宋应星身上承载着科学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科技传承付出了长期而孤寂的努力,在明末国破家亡之际,靠一己之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汇聚在一本书里,他是一个时代的逆行者。”在《天工开物》舞剧发布会现场,导演陆川提到,“科学精神”和“民族自信”是这部剧的创作立意。他希望能够通过宋应星“敢为不同”的人生追求与《天工开物》中的科学技术之美结合,展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我渴望探寻他灵魂深处那股力量,也希望《天工开物》能够激励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和少年们,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