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斌的名字与中国现代史、革命史、党史和新中国史深深联系在一起。他创作的诸多厚重饱满又不失生动活泼的长篇小说以及相关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话剧,通过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民俗民谚以及生活于此的人民的喜怒哀乐,讲述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20世纪改天换地的波澜壮阔的巨变。这些故事当然与梁斌本人的生活经历相关,但梁斌并不是仅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他身上有着农民、知识分子、革命军人、艺术活动家以及小说家等多重身份的复杂缠绕。正是生活的历练,让这些身份水乳交融地汇聚在了梁斌的身上。
从地之子到知识者
梁斌1914年4月18日出生在河北省蠡县梁家庄,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父亲身上带有的勤俭持家、温柔敦厚、心怀正义、粗犷豁达、坦荡磊落等农民性格,给梁斌进行了最初的英雄主义教育。从小他就亲近土地,热爱劳动,6岁开始就随着父兄下地劳作。在与劳动的最初接触里,梁斌没有从长辈身上看到劳役之苦,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本分,自己则是带着好奇的探索心态,因此对劳动产生了充沛的兴趣。劳动和写作对他来说,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都是理解亲人、理解大地的方式,都是一种由于天生的好感而自然亲近的工作。
正是通过下地劳动,梁斌对家乡和时代有了最初的认识。当时的蠡县是重要的产棉区,有“金束鹿银蠡县”的称号,大量的农户将纺织作为耕种之余最重要的劳作。但是由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无人在意民生,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内外事宜,于是原本就很脆弱的个体经济遭到了沉重打击。大批棉户随之破产,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加上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让本不富裕的乡村生活雪上加霜。梁斌家也绝无可能在时代浪潮中幸免。即使家里曾经还有些许积蓄,但梁斌仍然留下了关于贫困的童年回忆,他说自己家的生活“并不比一般中农家好:经常是煮一大锅菜粥,一箅子窝窝头,半锅熬白菜。一年到头,逢年过节只吃几顿白面”。在他后来的小说中,能看到不少对吃食的描写,尽管食物非常单一,但却能使用有限的食材做出各种菜品,从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人的浓浓温情。当时的梁斌自然不明白家乡经济衰败的诱因和根源,能做的只有寄予深切的同情。不过也正是这种深情,培养了日后他穷尽智慧探寻历史和社会运转规律的心理动机。
梁斌所在的家庭传承了千百年来传统农户“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有深入的劳动教育,一方面则是对学习知识的广泛共识。梁斌的亲戚中不少都有多年求学经历,有的甚至去了北京读书。平日上学,放假务农,早已成了不成文的家规,对待知识和对待农事都要一样认真仔细。这样的家庭环境,奠定了梁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
自从上学后,梁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就让接触他的老师都很喜欢他。他的聪慧也让学习变得轻松而快乐,对新旧教育同样充满了热情,甚至以时政为题写作文。考入县立高小后,每次考试梁斌都名列前茅,毕业考试更是获得了甲等第一名。更重要的是,年少的梁斌开始接触到了新文学特别是革命文学,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朱自清、冰心、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许地山乃至鲁迅,都进入了少年梁斌的视野,《东方杂志》《语丝》《创造月刊》等刊物令他爱不释手。当然有些作品还不是他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不过新文学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他的心里。
认识恩师、共产党员丁浩川之后,大大加速了梁斌思想转变的进程。丁浩川对革命文学特别是郭沫若的喜爱深刻影响了梁斌,他对郭沫若和蒋光慈的诗歌以及鲁迅小说的解读,让梁斌对文学愈发痴迷。而梁斌对读书的喜爱也让丁老师燃起更加高涨的教育热情,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此时的梁斌,认知水平已经超越了同龄人,也超越了同阶层人。他认识到身边不少农民距离真正的觉醒还很遥远,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还很低,基本处在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沉疴之下。他还认识到地主群体也比想象的更为复杂,已经出现了一些挣取钱财的新方式。以当时梁斌的理论修养,无疑还难以参透其中的奥秘,但细心的观察进一步为他积累了充实的生活经验。勤奋努力、在高小中成绩优异的梁斌已经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向知识者的转变,但他前进的脚步才刚刚开始迈出。
从启蒙主义者到革命者
世人皆知梁斌作为书写乡村革命斗争的典范作家身份,却大多忽视了他还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启蒙主义者阶段。与他的许多前辈一样,在他的思想底色里,有强烈的五四精神的印记,从新文化运动出发最终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进入保定第二师范后,梁斌的求知热情更加高涨,在丁浩川等众多拥有共产党员身份的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苏联和日本的革命文学作品,以及卢那察尔斯基、藏原惟人等人的文艺理论著作。但他的兴趣已经不止于文学艺术了,他对社会问题越来越感兴趣,在回忆录里提到的这些书都是当时无法割舍的学习读物: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列宁《国家与革命》、猪俣津南雄《社会进化史》、河上肇《政治经济学》等。除了重视读书的家庭氛围,梁斌对乡村乡民的关切无疑是他获取知识的最大动力。同时,经老师丁浩川和好友路一介绍,他加入了北平“左联”,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投入了更热烈的学习。他当时的任务,除了在北平图书馆进行持续的阅读和写作之外,他还依托《北辰报》的《荒野》文艺周刊,与北平各个大学、中学的进步学生一起研习、推广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或许是受天生的正义感和乡村残破的现实的驱使,梁斌最早拿起笔书写的是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他此时的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精英色彩,关注民生疾苦,拷问社会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