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势东西狭长,横跨“三北”,森林和草原面积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保护天然林到停伐护绿,从退耕还林、还草到草原生态补奖,再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内蒙古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扩绿、兴绿、护绿,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牢记嘱托,勇担责任。2023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发布,其中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出了科学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强化草原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等4项意见,为内蒙古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提供了国家关怀和政策支持。

近年来,内蒙古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五大任务”之首,制定和实施《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方案》,推动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的实施意见》,科学编制《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在2023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确定为重点推进的“六个工程”之一。
去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再次吹响向沙漠沙地深处挺进的冲锋号,广大干部群众发起治沙大会战,全年累计完成造林556万亩、种草1743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其中,防沙治沙较2022年增加100万亩以上,“绿色版图”持续扩大。
如今,北疆愈加靓丽,林草资源“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效用更加凸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在北疆铺展开来!
吹响扩绿“冲锋号” 攻坚“三北”防沙治沙
内蒙古是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防沙治沙“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三大标志性战役中,60%的工程量在内蒙古。
重任在肩,内蒙古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扛起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国之大者”,创造了沙海扩绿的生态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内蒙古按照党中央关于推进“三北”工程的战略部署,坚定自觉地当主力、打主攻,以大会战的气魄和超常规的力度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跑出了国土绿化与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鏖战沙海,久久为功锁“黄龙”。今年一开春,一条战线东西跨度达2000多公里的“三北”防沙治沙攻坚战即吹响“冲锋号”。
鄂尔多斯市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毛乌素沙地的大部和库布其沙漠位于这个市境内。打网格、补植、浇水……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毛乌素沙地上风口阻隔带等治沙片区,23支治沙队伍各司其职,上千名治沙人沙海鏖战。“大伙拿出一天掰成两天用的状态,开展防沙治沙大会战。”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永泉说。
内蒙古境内,自西向东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
防沙治沙,是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持续推进沙化土地治理,走出了一条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之路。同时,坚持保护优先,通过封禁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措施,巩固治理成果。为提高治理成效,内蒙古还坚持以科技培育选育治沙植物良种,大力推广抗旱技术,总结形成了以路治沙、工程固沙、产业治沙等多种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