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企业需要格外留意的战略“陷阱”
发表于 2025年1月

从底层的视角来看,“管理”可以分为AB两面。A面是关于如何点燃团队的激情,雕琢企业文化、稳固组织根基的艺术;B面则是对科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确保其持续发力的智慧。

如今,很多企业热衷于A面的探索,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仅凭A面的光彩,往往难以做好企业,基业长青的公司常常是B面稳固,且AB两面兼修并进的高手。然而,在追求管理制高点的途中,企业需要格外留意几个战略上的“陷阱”。

陷阱一:把战略和业务问题变成组织和文化问题。

当企业面临危机时,关键不在于组织和文化,而在于战略是否明确,业务是否给力。首要任务是确立战略:明确用户是谁,如何服务,以及核心能力所在。

怎么建立核心能力?对于To B(面向企业)的技术公司而言,核心能力在于“研发体系”。以IBM为例,其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便是其研发实力的体现。这套体系确保了即便组织2万名工程师进行编程,也能保持高效且错误率极低。相比之下,To C(面向个人)的互联网公司往往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研发体系。

还有一些公司陷入了“股权解决论”的歧途,以为只要给下属分配股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很荒谬的想法。船长的职责可不是确保船上的每个人都能活下来,而是要确保整艘船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同样,别以为股权就一定能激发员工积极性,作为管理者,应该思考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如何取胜。

陷阱二:把战略口号化、空洞化。

战略选择是个连续的过程,包括看得到、看得懂、进得去、做得赢。这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需要步步为营。

“看得到”是基础,像美团早年瞄准了摩拜的潜力。更难的是“看得懂”。好比当初很多人小看今日头条的市场,结果阅读市场大爆发。而且,自以为“看得懂”有时候只是错觉。很多投资人和老板爱说,只要UE(单位运营利润)转正,他们就投资,这其实不靠谱。UE转正了,谁都能看出是个好投资,关键是在此之前,你得预判哪些调整能让UE转正。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