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的现状、问题与完善建议
作者 肖继开
发表于 2025年1月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政府对此积极响应,确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出台多项低碳经济政策。当前,对我国低碳经济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解读,并全面审视其实施现状,能够精准识别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借鉴,助力我国构建更加完备、高效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共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低碳经济: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双赢选择

低碳经济,根植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凭借技术革新、制度变革、产业升级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力图降低高碳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达成经济与生态的共赢。其核心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通过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有效降低碳排放,更有助于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发展低碳经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法律法规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引导和规范作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规范层面,有助于确立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目标与准则,引导企业和公众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国家、区域及企业的低碳发展目标,如减少碳排放、优化能源配置等,从而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例,该体系通过法律手段管理碳权的分配、交易及监管,以此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还规划了对低碳产业的支持政策,指引企业向低碳领域转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激励和约束作用。通过实施税收减免、提供财政援助以及环保贷款等激励措施,法律可以有效引导企业、公众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的发展,即采纳低碳技术,并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对违反低碳标准的行为,法律将实施惩罚,例如,对超标排放和生态破坏等行为加以制裁,以确保低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和促进作用。法律框架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制定并执行相关法律,可以为低碳经济的稳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法律条文明确了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优先方向,以此保障研发资金投入和成果有效转化;细化产业政策的实施路径,确保政策可以有效落地。同时,法律对生态环境加以严格保护,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协同发展。

国内外低碳经济法律、政策的发展历程

低碳经济最先在发达国家兴起,英国、日本等纷纷出台低碳政策和法律。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