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振兴看东北高校创新平台如何驱动地方企业创新发展
作者 刘家昆
发表于 2025年1月

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东北地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创新资源匮乏和技术吸收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亟须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等院校作为科技、人才和创新三大核心要素的结合点,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和东北大学为例,深入谈谈其创新平台在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优化中的关键作用,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等经济学框架,系统归纳高校创新平台驱动地方企业创新的内在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高校创新平台驱动地方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

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生产与技术创新对经济体内部持续增长的推动作用。高校创新平台作为一个区域内的“知识中枢”,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带动区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合作,通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实现了技术瓶颈突破;其他类似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等知识溢出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内生动力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倡导经济增长应兼顾生态与社会效益。在此背景下,高校创新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资源配置优化方面。它们通过提供绿色技术积极引导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速其绿色转型进程。比如,高校创新平台利用低能耗生产工艺与资源回收技术,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新质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出,经济竞争力依赖于技术、人力资本与资源效率的整合提升。高校创新平台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作用,为企业铺设了一条高效发展快车道。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该校通过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引入,不仅优化了企业的资源配置,还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在整合提升中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国际高校创新平台的成功经验

美国的技术转移办公室(TTO)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集中管理专利与技术许可,显著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特别是《拜杜法案》的实施,赋予高校管理美国联邦资助成果的专利的权力,有效推动了校企合作。

德国的双元制与应用研究中心。德国高校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企业提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方位支持。这种把大学学习和企业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双元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日本高校通过“产学联合创新中心”和“地区创新促进中心”等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再辅以“地区创新生态圈计划”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这些平台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东北地区高校创新平台的现状

优势与成功经验。东北地区高校创新平台的优势非常明显,尤其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学科优势,形成了支持企业创新的高校平台体系。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