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人工智能案件的法律裁判难点与应对策略
作者 吴兰杰
发表于 2025年1月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三大尖端科技领域之一,为全球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紧迫的当属隐私保护、安全性能以及道德伦理等领域。因此,我们亦需重视这些问题,深入剖析其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复杂性与裁判难点,找到应对策略。

涉及人工智能的案件现状

从案件数量上看,增长态势非常迅速。自2018年以来,有关于人工智能的案件数量逐年增长。由于2018年可称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元年”,这一年的案件数量相对来说较少,但是2019年和2020年,案件数量增幅分别达到251.55%和149.56%。2021年案件增幅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而涉及人工智能的案件的地区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例如北京、广东、上海。

从案件类型上看,人工智能的案件存在多种表现形式,以下三种尤为显著:

合同纠纷。这一类型的案件广泛分布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全链条中,涉及到技术合同的签订、执行、调整及解除等多个环节。

知识产权侵权。这些侵权案件不仅侵害了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也打击了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导致关键技术被非法复制和滥用。

不正当竞争。在人工智能领域,利用技术手段恶意抢注域名、虚假宣传等行为时有发生,误导消费者与投资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涉及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一系列深刻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随之浮现,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

在国际层面,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无疑是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法案。这部法案于2024年8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工智能法律框架的初步成型。相较于欧盟,美国则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治理策略:《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等文件彰显了其在确保技术安全与可靠方面的决心。

在国内,我国同样在积极构建和完善人工智能的法律体系。在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同时,我国还在加速推进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工智能法(学者建议稿)》等文件的发布,为未来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法律条文以外,很多规章制度的实施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从多维度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则明确了人工智能研发、供应、管理、使用等环节的伦理要求。

涉及人工智能的裁判难点

技术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