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引领: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工作的优化探索
作者 牛蓬丽
发表于 2025年1月

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固定资产占据资产总额的较大比例,需要通过计提折旧方式逐步分摊至产品或服务中,以优化资产结构,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该过程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多种潜在风险。财务人员应基于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全面剖析转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类型,并遵循精细化管理原则,完善转固流程,持续优化相关工作。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在建工程转固的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

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条件

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深入理解现行的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要求。接着,需准确评估在建工程的实际状况,结合企业生产运营的具体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量。当在建工程满足资本化条件,或建设活动已实质性完成,即可着手开展转固工作。若在建工程项目的相关资产在设计、合同及建设方面均符合资本化要求,即便存在细微不一致,但不影响使用或销售,也可依据相关规定启动转固程序。此外,若项目整体已接近完工,无需再投入大额资金,同样可进行转固操作。

简而言之,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在建工程的实质性完成情况,一旦主体工程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或无法精确计量的成本已暂估入账,就应有序推进转固核准工作,从而及时开始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有效降低企业税负。

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所面临的风险

核准风险。会计法规及准则对在建工程转固核准有明确规定,特别是在资本化条件上,设定了以不影响正常运营为基准的详细条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些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往往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如果财务人员对业务要求理解不透彻,或对转固标准判断失误,在提交结转申请时就可能产生信息失真,进而增加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带来不必要的核准风险。

责权风险。在建工程转固应由专门部门依法依规进行,但鉴于工程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多数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结转部门,而是由财务等相关部门临时组建工作小组来负责。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