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非遗瑰宝 传承创新
发表于 2025年1月

申遗文本的项目简介一节写道:“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的问候。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延续性。这一项目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多种社会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它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

传统风俗在春节延续

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赏彩灯、猜灯谜、舞龙舞狮、逛庙会……春节期间,这些传统习俗,在形式与内容上融入现代元素,在各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作为文化传承载体,这些年俗也记录了历史、社会、生活、风俗的变迁,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

书法 墨香四溢贺新春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春节期间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春联,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幅幅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春联,用毛笔书写在红纸上,张贴在门庭两侧,为新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

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有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表达了人们对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向往;“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则描绘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景象。书法家用精湛的技艺,将这些美好的祝福化为墨香四溢的文字,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

除了春联,书法还以福字、春条等形式出现在春节的各个角落。一个大大的“福”字,寓意着福气满满、幸福安康,成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人们常常将“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寄托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期盼。而春条则是一些简短的吉祥话语,如“出门见喜”“抬头见喜”,这些富有创意和祝福的话语,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传递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无论是福字还是春条,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篆刻 方寸之间见乾坤

篆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春节期间绽放出别样的风采。在这个充满喜庆与祥和的节日里,人们常常会制作一些精美的篆刻作品,无论是用作礼物赠予亲朋好友,还是作为家居装饰增添节日氛围,都是极好的选择。

本文刊登于《时尚北京》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