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八绝之一
常沙娜先生在书中曾这样介绍京绣:“京绣是中国刺绣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它以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以用料考究、纹样吉祥、宫廷色彩浓郁为主要特点。”京绣是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地方绣种上发展起来的皇家工艺,它产生于天子脚下,明清时期主要为宫廷服务,以服饰及实用品居多,京绣用料贵重,不惜工本,除纯真丝面料和绣线外,还采用珍珠、宝石、金银线等高档名贵材料刺绣装饰,奢华富丽为其他绣种所不及。因此京绣又被称为“宫绣”,曾被列为清代“四小名绣”之首,并与景泰蓝、雕漆、玉雕、牙雕、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传统手工技艺一并合称为“燕京八绝”,闻名于世界。
京绣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刺绣技艺已初现端倪,为京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京绣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宫廷刺绣的代表。明清时期,宫廷里的“绣作”汇聚了当时全国各地最优秀的绣工,这些刺绣匠人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和对美的独特理解,为当时的宫廷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绣品。
京绣以严谨规范的针法、细腻丰富的色彩和华丽高贵的图案,彰显皇家的审美、威严与尊贵。每一件绣品都宛如一件艺术品且针法多样,如平针、套针、滚针、打籽、盘金等数十种常用针法巧妙结合,使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绣线选用极为讲究,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感,金银线的运用更是增添了奢华之感。百花百蝶、富贵平安、五福捧寿、瓜瓞绵绵等图案,不仅是美的象征,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匠心坚守,京绣传承人的使命担当


在京绣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非遗传承人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守护者与推动者。他们以对京绣的热爱和执着,以及数十年如一日对技艺和传统文化的深耕,肩负起了传承这一古老技艺的重任。毕红,非遗(京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宫廷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先后荣获2024年度首届传统工艺大国非遗工匠、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三十位提名候选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京工巧匠”、2021年度“中国十大著作权人”等称号。
沉醉于保护与研究清代宫廷刺绣,痴迷指尖上的画笔与针线,毕红从喜爱到炽爱,从学习到运用,从传承到发展,一步一个脚印探索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让京绣这项古老的非遗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为走进当下释放新动能,走向未来发挥新作用。2021年,故宫出版社为毕红出版发行了专著《云裳华仪—毕红清代服装藏珍暨原创作品集》,收录其珍藏的清代宫廷服装60余件、京绣纹样110余幅,通过图片和相关研究文章,从我国传统服装的样式设计、面料衬料、色彩搭配、刺绣纹样、线色针法、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展现京绣技艺及中国传统服装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