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tten by Mr. Leijun.(雷军先生著。)”
一切要从一段1994年写就的汇编代码说起。
那只是一个清内存的小工具,RAMinit,但被作者雷军自夸“像诗一样优雅”。那是名震江湖的金山码农岁月里熬过无数通宵的心血结晶,让他经年以后仍然怀念写程序的快乐;也让众多业内的后辈,逢小米创立周年的纪念日,总要拿出来膜拜欣赏。
三十载倏忽而过。2024年快要过去了,忙碌无比的雷军,应该会想念它。这一年,这位小米创始人,亲身投入了三场大规模的发布会,在五场直播活动里高频亮相,披着透明雨衣见证了巴黎奥运会烟花绽放,探营“试驾赛车圣地”德国纽博格小镇,还“抽空”发了100多条短视频。
流量增速发力凶猛。2024年刚过去半年,他的社交账户粉丝净增量就超过了1000万,一位抖音“大V”正式诞生—雷军是如此的火,成为各类成功学必读的研究对象之外,线上线下,“雷学”已是一门显学。
在手机数码和汽车行业之外,雷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大火,不可避免地延烧出圈。
亲民互动与玩笑调侃,是雷军的流量密码。2021年1月23号,一个周日,雷军一整天的手机使用情况,成为了广大网民们的笑料。点开手机设置,屏幕时间管理,当天雷军共使用手机6小时18分钟,具体的应用详情也是一目了然:抖音2小时10分钟,微博2小时7分钟,微信1小时10分钟—“小米办公”时长仅有34分钟。

如此大方展示的隐私内容,出自粉丝量突破3500万的雷军个人账号一则短视频。在视频中,当被问及“手机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雷军一脸严肃地说道,“我用手机主要是来工作的”—随之映入无数网友眼帘的,却是上述这样带有冷幽默色彩的转折。欧亨利小说一般的反转之下,视频里的雷军双手捂着手机,急忙支吾解释:“主要是周末嘛。”
不出意外,视频底下的评论区里,“看来雷总工作还是少了”“我和雷军的手机使用习惯一模一样”,诸如此类大部分引起共鸣的高赞评论,都是对雷军善意的调侃和玩笑。
且不论短视频桥段或有刻意设计的因素存在,一位年过五旬的近千亿美元市值企业创始人,乐意放下身段,将自己生活化的一面,主动投入到互联网喧嚣繁杂的舆论场中,围绕着打造个人流量去传播,这本身就是极具勇气的营销手段体现,也最大程度地,让更多乐见小米公司成长的消费者们,迅速拉近与“普通人”雷军的心理距离。
这只是这些年来,雷军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时代,自带巨量汹涌流量的一次小小显露。今年第15届中国航展开幕的第三天,当雷军现身珠海,站在运油-20加油机的机腹里仔细端详时,“年轻人第一辆小米飞机要来了吗”的猜测,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词条。
更能说明这个网红科技企业家火出圈的公关事件,是来自人们对护理产品的信任危机。同样是在刚刚过去的这个11月,一些国产品牌卫生巾因质量问题,被送上社交平台热搜。沸沸扬扬的声讨中,众多女性消费者一番彻查投诉后,第一时间呼唤的诉求,是雷军—希望他能带领小米,向市场推出能够满足健康和安全需求的卫生巾。
仿佛带有风行各行各业的号召力,某种意义上,雷军被和优质低价产品画上了等号。一位以手机和汽车智能硬件制造而走进更多大众视野的商业巨头,在当下被留言呼吁整顿卫生巾,这并非仅仅只是网友为了玩梗的恶作剧心理体现。作为在中国科技界创新创业三十多年的先锋人物,雷军在快步向前的互联网工业时代,早已凝聚和承载了超出一家上市公司量级的商业魅力和期待。
不眠的理想
像一道清晰的分界线,2011年,小米第一款智能手机小米1,将雷军40岁以后的人生,划向了互联网奔腾巨浪的更广阔处,也划向了他内心深处的理想火团。
一个从来没有做过手机的外行人,一间从零起步的创业小公司,他们树立的宗旨是,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并且)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如此这般的理想,应该是源自雷军在求学阶段的青葱时光,在武汉大学的图书馆,他读了一本讲述计算机技术爱好者创业奋斗历史的传记,《硅谷之火》。
据他回忆,看完书的当晚,热血沸腾得难以入眠。那是个星星很亮的夜晚,雷军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在尖顶古朴的工学院大楼默默注视下,他走了一圈,接着又是一圈,待到天明,要创办一家伟大公司的熊熊激情火焰,将这个年轻人彻底包围了。
直到年逾不惑,顶级码农和天使投资人的职业身份加诸己身,理想依然没有被他忘记。但该如何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更重要的是,过往在金山,带领工程师团队推倒数千万行代码,重新构筑办公软件WPS97的艰辛经历,给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雷军,塑造了这样的价值观理念:想办法把自己珍视的宏大梦想,拆解成为一个又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然后竭尽全力,去追逐它们,人生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就感。

这并非鸡汤式的口号信条,当细分的目标确立以后,剩下的最大考验,就是执行计划的行动力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