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为了靠拢舆论场上刮起的女性主义思潮,国产影视剧陷入了某类叙事的泥沼:用粉饰矫揉的“大女主”形象博得观众欢心,然而最终端上桌的仍是换汤不换药的玛丽苏故事。
于是不难理解,三年前《爱情神话》的诞生,对多少人犹若春风拂面。它将两性感情还归到灵动、现代性的叙述视野中,发掘出中年人身上罕见而舒爽的精气神,点破了人际关系中超越“竞争”和“妒忌”而存在的广阔可能。
如今,集万众呼声的《好东西》终于到来,并成为继《我不是药神》之后六年内第一部豆瓣开分即超过9分的华语电影。
就像立项时打出的“平行篇”那样,《好东西》和《爱情神话》进行了许多微妙的联动:部分配角(老乌、玛雅)的重合,索菲娅·罗兰、红拂杂货铺等符号的延续,垃圾站旁一晃而过的标语“爱情没有神话”……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导演兼编剧邵艺辉标识性的文本风格:俏皮、聪慧和漫不经心的调侃,将尖锐的观念碰撞消融在琐碎又日常化的情节里。
除却这些别具心思的彩蛋,海报上那句“整点新东西,说点新话题”,预示着导演完成自我成长和超越的态度。于是,影片在保留了上海这个大背景的同时,将沪语撤走,连同对城市在地风貌的描绘也克制了很多,转而让位给更摩登、切中当下情绪的话题。
表面上看,电影瞄准的是以“90后”为首、正在迷惘和局促中打转的年轻一代,却又不仅限于此。在这个充满切片式叙述的故事中,每个人都能照见自己某部分的影子,多个声部贯穿、接合,带来了延绵不断的感触跟思考。


女性的,世界的
刚看完《好东西》走出影院,我脑中浮现了邵艺辉的榜样、美国前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她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每个国家都允许女人去实现—像我常说的—她们的天赋,我想我们会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
从《爱情神话》到《好东西》,可以清晰看到创作者自信的增加。这种自信,首先在于视角上的转换,和前作中围绕“老白”展开的暧昧故事不同,《好东西》的主体,是三位处于不同年龄段、镜像般互为投射的女性。
单亲妈妈王铁梅,从山西老家打拼到十里洋场,形同导演的化身和嘴替。曾身为一线调查记者、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她,自嘲出于“懦弱”摁灭了新闻理想,如今被迫向金主屈膝,在直播间吆喝上链接。她反感同行的清一色苦难叙事,对单亲妈妈等群体妖魔化的呈现,但对于热血没凉透的职场后辈,仍会鼓励对方“去做你认为有价值的选题”。
女儿王茉莉,正处在人格发育的早期,虽未完全继承母亲性格里的刚勇,但仍然有颗敏感而早熟的心灵。她会在饭桌上当着男士的面大方说出“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时常和严肃挂钩的“月经羞耻”,就这样被童言化解了。
乐队主唱兼录音师小叶,成长在糟糕的原生家庭里,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极易被打成主流舆论苛责的“恋爱脑”。她既能看清自己缺爱的软肋(“我是不是给女人丢脸了?”),也会在关键时候像个太阳释放出光和热,不计一切捂紧在意的人。
正是因为填充了女性全方位的生活经验和体悟,几位主角才能看起来格外真实,具有丰满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