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诞到大冰,文青在直播间重生
作者 邢初
发表于 2025年1月
脱口秀节目《开工了!新生活》上的李诞

互联网上重新出现了两个中年人—35岁的李诞和43岁的大冰。他们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直播间,解答网友五花八门的人生难题,且成效不菲。

三个月内,李诞开了20多场带货直播,平均每场时长4~6小时、观看人数逾20万;而曾经的网红作家大冰,也在7天内涨粉130万,凌晨三四点还有最多8000人观看。

如今看似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两个人,曾经都在某一阶段作为“文艺青年”与世界交手。

十年过去,李诞早已卸下“文青”标签,而后在喜剧行业大环境的疾风骤雨下退居台下,当看客,也继续当“俗人”。他坐在家里直播,读网友来信,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切实而扼要地给年轻人的人生困境提出中肯建议。

大冰的转变比李诞更彻底。这位曾靠一系列内容空洞、书名矫情的散文风靡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红人,在数年的沉默和被嘲后,以最朴实的方式重出江湖。人们发现,曾经的“伪文青”大冰,其实能给出很多人真正需要的具体建议。他懂装修,懂艺考,对大部分国内外城市都有了解,也能在人际关系上给出关键意见。

曾经被仰望或是被嘲笑的“文青”,如今以更接地气的姿态,重新站在了年轻人这边。不论曾经是辉煌还是不入流,二者“翻红”所倚靠的逻辑,都是从脱离现实的悬浮露台上下来,走进真实的人间烟火与冷暖苦乐。

神话的覆灭

如今已被污名化的“文青”,曾经也有过童话般高光和可爱的时代。重要的是,人们相信着一些虚无缥缈的意志,也拥有内心暂时不必面对真实世界的选择。

原理上,任何历史时代都有“文青”。譬如百年前,“五四”运动后,城市里就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多个文艺社团,“文艺青年”在大量文学刊物中疾呼新文化新思想。

左图:大冰与李诞的直播截图

来到上世纪80年代,这是“文青”在中国大陆疯狂生长的黄金时代。刚刚摆脱一个压抑的年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蓬勃发展,催生了一代文学青年的激情和信心。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面朝充满希望的世纪末钟摆,聊浪漫、聊自由、聊爱情,迫不及待地要认识和开创一个新世界。

而出生于80年代的人,面临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情境。待他们长到青年时代,中国正经历世纪末的巨变,市场经济重塑着人们的生活秩序,互联网的兴起则同时入侵并扩充着我们的头脑和思想。

有两个后来名气不小的人值得一提。一个,是1989年出生于内蒙古的李诞;另一个,是1982年出生于上海的韩寒。

学生时代的李诞和大部分文艺少年一样,沉迷读书和诗歌,更喜欢标榜异类。高考失利后,为了尽可能离家远,他从内蒙古草原南下一路到广州念大学,一边读书,一边创作。借着初萌的门户网络,李诞畅所欲言地写段子,表达自我。彼时仍然揣持的叛逆和桀骜态度,让他收获了第一批认可与共鸣。

韩寒是个叛逆得比李诞更加外显的少年。上高中时,他就当着全班同学自信宣称自己写的文章必然是全校第一。很快,他凭借新概念文学大赛一举成名。那年,韩寒才17岁。拿着这一当时还算轰动的文学奖,他毅然从高中退学,主动跳出了世界为年轻人规划的轨道。

青年韩寒身上具备着大部分东亚学生都没有的自信甚至是自傲。但他之所以拥有这么大的勇气去反抗主流,除了天赋,还有相对优越于大部分同龄人的家庭。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2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