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育越来越成为谨慎决策的今天,什么人还在选择成为母亲?
两位已经成为母亲的社会学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蒋莱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洋,在过去7年时间里,对近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生育境况做了一项研究。在最新出版的《新生育时代》一书中,详细呈现了她们对40余个家庭的采访与研究结果,希望借此“梳理出女性个人生命体验和时代、社会发展变迁的连接”。
书中的受访者多是“70后”及“80后”城市中产女性,其中以二孩妈妈为主。她们既是受到传统母职观念束缚的一群人,也是受近年新生育政策影响的群体,她们同时跨越新旧时代的秩序,却仍然难以在时代观念的微妙变动中完美自洽。
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动的观念时代,蒋莱和沈洋想知道,是什么塑造了这些母亲?
非理性决定
约莫仅二三十年前,“生还是不生”对大部分中国女性而言还不是个选择题。
出生于1970年代末的蒋莱自青年时代开始就意识到,“结婚生育”四个字是注定被刻在女性命运道路上的。上世纪末,蒋莱进入大学,越来越多女性开始追求学业和事业,但这并不影响结婚生育被她们放在心中的必经之路上。
大学毕业后,蒋莱获得了通往更好学府的保研资格。可对于此,她的母亲却显得“既得意又担忧”。“她既期待我事业有成,又担心高学历和事业心会吓退追求者;既谆谆告诫女人要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和社会地位,又放不下‘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民间规训;既怕我嫁不好,更怕我嫁不出去。”
婚后不久,蒋莱就意外怀孕了。还未来得及思考要不要成为母亲,身边的声音就都在鼓励她生下孩子,“至于生育之后会遭遇什么,几乎无人问津”。书中受访的母亲们,大部分都难以说出自己生育一胎的确切原因,更多人的情况是“顺其自然”,或是“意外怀孕”。
也有不少女性会迫于“最佳生育年龄”,硬着头皮走上成为母亲之路。在沈洋看来,“最佳生育年龄”不仅指代客观生理条件,也包含一种社会文化和节奏的裹挟。而她们访谈的女性里,有的母亲仍然认为,生育是一种对家庭负责的行为,甚至将不生育视为“自私”。
从网络上看到的宏观数据,结婚生育率的降低是总体趋势,但当视线聚焦于微观个体,“对绝大多数中国女性而言,生儿育女仍然是一生当中不可避免的一环”。
从20岁到30岁的跨度内,蒋莱明显感觉到女性的生育意愿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在产生变化。学校里的不少本科生将“不婚不育”挂嘴边,但蒋莱接触的女博士生,却有不少人抱持明显的婚育焦虑,“提前完成婚育(这件事)对她们未来的事业其实是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