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鸲,飞来了黄土高原
作者 赵淑荷
发表于 2025年1月
陕西子长的自然风光(图/李兆飞)

李兆飞在寺湾村拍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鸟。

身子胖胖圆圆,羽毛与沙棘果同色,头顶盖着一片蓝雪,在落叶的山林之间,跳跃,啁啾。李兆飞先用了“懂鸟”小程序进行识别,又发到摄影爱好者群里,最后,经子长市林业站工作人员和专家鉴定,他们得到答案:这是子长境内首次出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贺兰山红尾鸲。

大雪过后,陕北初晴。

在寺湾的一爿小店门口,我们见到了李兆飞,他个子不高,瘦长的脸笑起来纹路很深,与他身后的山壑,有某种相似。他的“正职”是这家饭庄的厨师兼老板。若有不烧柴火、不起炉灶的空闲,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端上他的相机,用800毫米的长焦镜头,在时间的光谱上,一寸一寸地记录家乡的自然风光。

这里是子长市,黄土高原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北部的一座县级市。

截至采访,李兆飞一共拍到了三只贺兰山红尾鸲,在很多拍鸟发烧友看来,他既幸运又幸福。

然而,与李兆飞一样经历了过去这25年的子长人却心知,吸引珍稀鸟类,他们靠的不是幸运,而是奋斗。

1999年,子长开始了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的征途,2024年是第25年。25年苦干,25年变化,从荒坡黑水到绿水青山,等到绶草发芽、麦黄草长、刺槐遍山,黑鹳来了,豹猫来了,贺兰山红尾鸲来了。

子长不一样了。

红尾鸲之谜

在发现贺兰山红尾鸲的两年前,李兆飞还因为发现黑鹳,上了2022年的本地新闻。那之后连续3年,李兆飞都拍到了黑鹳,“(它们)3年一直在这里生活”。

一起出现在黑鹳新闻里的,还有子长市林业局的陈建华,他专门负责野生动物保护。他说,过去子长有猎鸟的现象,现在更多的是市民的主动报告,比如发现了需要救助的受伤野生动物,或者发现了新物种。

“大约(退耕还林后)十来年,能明显感觉到,子长的动物变多了。”河道里的鲫鱼、野鸭、白鹭自不必说,还有很多珍稀、少见的小动物,逐渐迁徙过来,甚至“驻扎在这里”。

这是子长境内首次出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贺兰山红尾鸲。

李兆飞发现的贺兰山红尾鸲,此前从未在子长市的各种记载当中出现过,陈建华像说起一件值得珍惜的宝物,“要(把它)收录起来,记载好”。上一次救助动物是采访前的上个月,村民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猫头鹰,他们上报给森林公安,公安联系到林业局。有的时候,热心的群众会自己开上车,把受伤的动物直接送过来。几年前,一位村民解救了一只被野狗包围的豹猫幼崽,林业局来人,将它放归山林。

时间推回到1990年,子长还是一座灰扑扑的小城。很多人说起以前的子长,提供的描述大致相似,李兆飞也不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外面一刮起黄风的时候,“出门看不清天和地,白天也要点灯”。那一年,李兆飞到北京郊区当兵,在战友的影响下爱上了摄影。3年后退伍复员,他学了门手艺,开了家餐馆,但摄影的爱好一直没放下,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拍人文到拍生态;如今,他仍然保持着早上6点就带着相机出门的习惯,拍到9点,回到店里,再开张做生意。

1999年起,25年的转变开始,直到大约4年前,李兆飞突然发现身边多出了很多没见过或少见到的东西。

贺兰山红尾鸲
黑鹳
绶草
红角鸮(图/李兆飞)

世界上最小的兰花、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绶草,目光灼灼而行踪无定的红角鸮,叫声空灵的红翅凤头鹃,圆圆的小小的掩映在树影之间的纵腹纹小鸮——李兆飞当然不是早就知道这些动植物的学名,他是拿起摄影机,一边拍,一边学。对家乡的了解,缓慢地重新建立。

李兆飞亲身感受到了变化。小动物们来到这里生活,需要清的水、绿的树、干净的空气,“不然它在这里吃不着喝不着,肯定不来”。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