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有商家以次充好,生产出飞丝羽绒服;后有售价700余元羽绒裤,只充绒3克——这个冬天,买过羽绒服的消费者大多都觉得自己陷入了某种骗局。
到底谁在起保暖作用,是充绒量、绒子含量、绒的类型,还是羽绒服的面料?商家各有各的说法。好似无论消费者有钱没钱,如果想要购买到“合适”的保暖衣物,都要被商家们“上一课”。
保暖的基本需求还没研究明白,消费者又立马进入了另一个无所适从的境况:国产羽绒服品牌们向“高端化”转型,羽绒服价格一涨再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国货”波司登。自2018年宣布高端化转型之后,波司登羽绒服的产品均价一路上升。东兴证券研报数据显示,转型前波司登系列产品的吊牌均价为1000元,而到2021年,其均价已经涨到1800元,涨幅达80%。
涨价还没结束。在2023/24财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波司登管理层直言,品牌计划提高主力产品价格,预计2024年均价将达到2000元,同时继续加码3000元以上价格带产品。
但与羽绒服价格上涨一同到来的,还有消费者的质疑:为何价格越来越高,充绒量却越来越少?
同样需要接受拷问的,还有另一个突然爆火的国产羽绒服品牌——高梵。
自称“奢品”的高梵,紧跟波司登的步伐,也要做高端化转型。几年前,其产品价格还在百元;现如今,大部分产品定价在1000元到6000元之间。
但不愿只做波司登“小弟”的高梵,作为一匹黑马,在众多羽绒服品牌厮杀的冬天,杀出了重围。
数据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均价超过2000元的高端鹅绒服品牌,在去年“双11”开售仅4小时后,销售即突破亿元大关,冲入天猫品类前三。新抖数据也显示,11月抖音月销前十的羽绒服单品中,高梵2024年户外新品以1980元的高单价、1亿+的预估GMV,占据榜首。
此外,高梵于2024年底,在北京高端商场SKP和巴黎莎玛丽丹百货开设限时精品店,成为除Moncler以外,唯一在两个全球奢侈品商场都设有线下门店的鹅绒服品牌。
然而,一直有购买几千元价格羽绒服习惯的消费者陈行却告诉南风窗,他觉得很奇怪:“它们(品牌)自己想要走中高端路线,好像就是先给自己一个定位,这样好把衣服卖得贵。但也好像只有一个定位。”
感到奇怪的不止陈行。这种消费者心态,恰恰透露出当下大部分国产羽绒服品牌的困境—想要通过高端化“享受”高毛利的羽绒服品牌,还并不拥有能够支撑品牌溢价的品牌力。
两家长三角企业狭路相逢
中国羽绒服生产的摇篮在长三角地区。而2007年,两家长三角羽绒服企业的不同境遇,为中国羽绒服市场日后激烈的战争画上了重要的一笔。
这一年,江苏常熟人高德康迎来了人生的“小高峰”。他创立的波司登获汇丰、高盛投资,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羽绒服第一股”,一时风头无两。
同年,一个出生在福建农村、名叫吴昆明的人,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早在1994年,吴昆明就到安徽一家服装厂打工,后在2004年决定转型做自主品牌,创立了高梵。然而,两年后,由于忽视了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吴昆明背上了1个亿的负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