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呼兰,脱口秀大王的另一面
作者 黄茗婷
发表于 2025年1月
呼兰习惯用商业的逻辑去消解一切意义。在他眼里的脱口秀行业,是纯素人成名最大的杠杆,对演员来说是一项性价比很高的行业。

在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演播厅里,通体白色的墙面下,呼兰和周鸿祎等人围坐在一起,面对的是机器狗、人形机器人、脉冲摄像机……

这是在国内首档人工智能应用科学竞演节目《未来中国》AI季的片场上。呼兰作为嘉宾,和周鸿祎侃侃而谈,也针对产品提出他的观察与点评。这给人一种恍惚感,让人很容易忘记呼兰更被公众熟知的身份,脱口秀演员,AKA“小浣熊”,行业比赛总冠军。

如果说,脱口秀的存在意义之一,是和生活拉开一点距离、偏离一些角度,那么,在错位之下观察呼兰,也能看到他更少见的一面。

在呼兰身上,很容易感受到商业逻辑和脱口秀文化对他的双重滋养。

在站上开放麦的舞台之前,呼兰从哥伦比亚大学精算专业硕士毕业后,在美国当了几年程序员,后来回国创业,成为一家科创公司的CTO。

向左是职场,向右是脱口秀。呼兰硬生生地一早从中间劈开一条路,而后走得稳稳当当,并在这之间反复横跳,甚至达成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这是一个普通人要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要怎么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故事。

至于说其中有什么秘诀,呼兰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告诉南风窗: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巴菲特和芒格的“长期主义”。

呼兰和他的AI专业

“如果你是投资人,你会投资哪个项目?”我问他。

呼兰想都没想:“我觉得跟老周(周鸿祎)一样,投资巨眼。巨眼就是脉冲摄像机的项目。它落地场景比较明确。至于它到底在哪应用呢?可能技术是好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如何商业化,还有时间。”

他向南风窗介绍自己:“我之前就是干这个(AI)的,能看到不少项目,周围好多朋友做技术,大家聊的事情也是在纯人工智能这个领域。”

这就是呼兰的另一面,除了能在脱口秀里对股市、职场、历史侃侃而谈,他还是一名关注前沿技术、注重商业逻辑的科技极客。

8个月前,呼兰曾在一期播客里透露,自己正在学习量子力学——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还在线,口吻像是优等生拿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练手一样的松弛。

而早在2020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档节目里,呼兰就透露过,自己“想过用模型跑出来各种各样的好笑段子”,并且真的给大模型“喂养”了很多网上的笑话段子,可惜机器“最后跑不出来”。

他解释,这是因为“幽默和好笑的逻辑,不是特别容易被社会精准化”。

如今已经过了4年,这个世界已经被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惊艳,人类的生产关系和工作方式正在变革。他在努力将自己的专业领域打磨成段子。

在2024年《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节目上,呼兰讲了一个关于AI与人类的段子:“咱们这个逻辑的混乱程度,AI一时半会儿取代不了咱们。你想想看,咱这个思维就是比动物快,比AI乱,跟动物比聪明,跟AI装傻子,(AI)就不会了。”

呼兰曾在一期播客里透露,自己正在学习量子力学——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还在线,口吻像是优等生拿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练手一样的松弛。

这个关于AI生产逻辑的段子,是呼兰生产过的现场效果中算好的一个了。但并非所有关于AI的段子都能让呼兰产生信手拈来的感觉。因为好笑是建立在统一的认知之上的,但大部分人对于AI和机器人的认知,可能还是关于酒店和餐馆的送餐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或者是资本市场上AI概念股票的涨跌——这些一早被他写在段子里。

但涉及AI专业性层面的内容,呼兰还没有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段子来,因为理解门槛和成本高,但反馈和营收并不大——在商业的逻辑里,这几乎是否决的信号。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