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来自历史政治学的解释
作者 董可馨
发表于 2025年1月
纪录片《中国》剧照

当代中国政治学界正在发生一些事,有人将其称为一次重要的“历史转向”。

自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201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历史政治学成为学术探索的一个新领域。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需要下,相关学者呼吁中国社会科学来一场范式革命。五年间不断有各方学者、资源汇入其中,至今已成规模,被广为重视。

2024年12月21日,中心创办五周年研讨会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高校的50余名学者,在北京共同探讨解释中国的新尝试、新可能、新方法。

不少成果已面世。“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第一批著作在同一天发布,包括《历史政治学:中国政治学的范式革命》《政治的概念:历史政治学的知识论原理》《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钱穆历史政治学研究》《文教国家:中国国家形态的历史政治学研究》《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第二批成果将于2025年中面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光斌,在回顾其由来时谈到,2019年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时,赵鼎新教授到北京参会,下飞机时说,他还不清楚历史政治学是啥,但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件大事。

当时还模糊不清的,现在开始有了形状。如今,它有着什么样的学术样貌?如何研究并解释中国问题?此时此事有何种新意?回答开始清晰。

把历史作为方法

历史政治学是在政治学界内部产生的,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已经有了政治学,为何此时突然要强调历史?历史政治学和政治学有什么不同,又和历史学有什么关系?

创制历史政治学的学者们在回答它是什么时,着重于强调它不是什么。这大体可以概括为“两个区别于”,第一是区别于西方社会科学;第二是区别于中国的经学传统。

现在流行的政治学,被历史政治学者认为是以西方社会历史为经验的政治学,通行的概念和理论不足以解释中国的经验和现实,甚至是有误导性的;此外,新中国自身的成立也已有70多年,执政党遵循的是执政和建设的要求,而非革命或破坏的需要,中国在经历“从求变到求治”的转变,因而在学理阐释上迫切需要开辟一条新路。

杨光斌教授的发言比较有代表性,他称,西方政治理论体系具有很大影响力,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实践的原理似乎没有。中国政治学如果从传统要资源,主要是中国思想史脉络上的经学传统。虽然经学传统非常重要,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可对话性存在一定问题,而没有对话就没有知识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政治学原理被提上日程。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认为,中国学界从早期移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到走向本土自主追求,转向历史是当下发展阶段的需要。如果西方知识作为工具性知识使用时与中国的发展道路相符,那么可能较少谈论历史问题,如果西方知识与中国本土价值和道路发展有张力,那么我们可能要更多地强调历史和中国本土的自主性。

他以市场经济为例解释,在改革开放前,讨论市场、资本,会与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价值抵触,当时并非转向历史,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的知识成为发展工具,因此这时不存在知识自主性问题。

德国从19世纪初以后的整个知识构建的基本策略是转向历史,以反抗英国的知识霸权,中国今天在重复这一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姚中秋,将历史作为一种方法和革命策略,用以建立新的事实基础,发现更多的理论资源,并提出新理论。他认为,现代知识生产展开于世界体系,先发者制造理论并且享有霸权,必然会教条化。如果想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那么应该采用革命策略。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