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一种浑身长满了刺的观赏性植物,因为好养活,不少人都会在家里种上一两盆。但要说靠仙人掌致富,就有些不着调的意味了。然而,云南省文山州的一个小村庄,不但靠种植仙人掌治理了石漠化的环境,还让其变成了致富的“金果果”。
石头缝里闯出脱贫新路
2020年,年近半百的鲁春红依托“归雁工程”人才回引行动,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云南省文山州滇南镇庄子田小组。
鲁春红坐的汽车行驶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车轮碾压过路面扬起一阵尘土落在车窗上,挡住了视线,路两旁闲置的土地一望无际,零星的玉米和仙人掌长在山窝窝里。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质造型,站在村子高处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白花花的石头,石漠化面积占80%以上。面对这种被称为“生态癌症”的地方,村民们要生存,只能舍弃这里的土地,卷起铺盖外出寻找出路。
外出谋生的人有的进工厂,有的当保安,也有脑子灵活的做生意,鲁春红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鲁春红和妻子一起前往广东寻找生计,两人开了一家早餐店,经过多年的打拼,早餐店慢慢发展成了“幔尔曼大酒店”。
那些年,鲁春红的日子虽然越过越好,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愁也越来越深。2020年初,一场全球化的疫情降临人间,幔尔曼酒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恰在此时,文山州政府向鲁春红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返乡发展,带领乡亲致富。
经过慎重考虑,鲁春红和妻子最终答应了。一路上,鲁春红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用什么方式,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在贫穷的家乡站稳脚跟,带领乡亲们致富呢?这个问题随着鲁春红被选为庄子田小组村支部书记,更加具象化了。
农村的创业项目,最直接也最有利的便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既然村里有大量的闲置土地,那就可以利用起来,发展种植业。鲁春红的这一想法,其实借助的正是离滇南镇不远的西畴县的致富经验。
西畴县99.9%的面积都是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85%,是滇黔桂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26万名群众,硬是从石头缝里闯出了一条脱贫新路。
20世纪90年代,面对“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的生存环境,西畴县人民自筹资金修路。因为山体下方有公路、民房和高压线,不能使用炸药,大家就用双手和铁锤、铁锹,在悬崖峭壁上凿路。没有土,他们就从外面运土进来,靠着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西畴县人硬是把石漠荒山变成了肥沃的土地。
如今,西畴县的路通了,山上的地多了,致富的路子也宽了。有的人开始种植各种果树,有的人在基地里打工,有的人建起民宿,每个村都是一片繁荣昌盛,鸟语花香。最终创造出了“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人家可以,滇南镇为什么不可以?庄子田小组为什么不可以?鲁春红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把庄子田小组跃跃欲试想要做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全部召集到了一起。
村委会成员之一的王云喜信心满满地说:“大家选你做村支书,就是因为相信你,你说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王云喜和鲁春红一样,也是常年在外打拼,他曾进过工厂,做过销售,干过建筑。后来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孩子,就回到了老家,寻求别的创业出路。
“如果让我拿主意,我建议咱们可以在仙人掌上做文章。这种植物回报周期短、见效快;耐瘠薄、抗干旱,生命力极强,对土地要求不严,一旦栽培就能生存,几乎不需要照料。关键这种植物既可以作为观赏植物,还可以食用,前景很可观,也非常适合我们这里的土质和地形地貌。从长远来看,更有助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打造区域特色农业。”鲁春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早在广东时,他就做过调查。
当时,鲁春红经营的酒店里有一道名菜:仙人掌鸡煲。这道菜以仙人掌为主要食材,搭配各种食材煲汤,鸡肉嫩而有嚼劲,仙人掌爽口,口感清甜。尽管一份卖到了98元,但来他们酒店进餐的客人,还是会必点这道菜。
那时候的鲁春红就想到了自己家乡的仙人掌。他记得小时候,庄子田小组的山上,就有零星的仙人掌分布,有的村民也会在房前屋后和田埂上种上仙人掌。直到后来,这种植物成了留守在家的村民的经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