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世纪》:在100年前的中国离婚,需要多大的勇气(4)
作者 十点
发表于 2025年1月

上期(《知音·海外版》2024年11月下半月版),我们读到的是董竹君辛劳又辛酸的婚姻生活。

来到四川婆家后,董竹君勤劳干活,凡事忍耐,以大公无私的精神面对一切,最终获得婆家的认可和敬重。

丈夫夏之时却因她出身低贱,骨子里看不起她,经常为各种小事横发脾气。她的委曲求全,换不来他的尊重和珍惜,夫妻感情渐渐走向破裂。

习惯委曲求全的董竹君,最终又为何提出离婚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和男人一样创业赚钱

在四川,除了管理家务,董竹君还要经常去丈夫的朋友家应酬。

请客的人家总是先打牌,后吃饭,官太太们围着麻将桌谈论穿着打扮、家长里短。

董竹君和她们志趣不投,她讨厌打牌,不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因此总是算准了时间去,到那就吃,吃了就走。

那些官太太给她取了个绰号,叫“夏心慌”。

由于对年少时的贫困生活印象太深,董竹君一直对劳苦人民充满同情。后来求学日本,受到明治维新的教育影响,又经常阅读女权话题的文章,她深深体会到经济独立对女性的重要性。

如果经济不独立,就谈不上女权。为此,她打算创办女子织袜厂,借此改变四川闭塞的风气。

又听说成都的几家黄包车公司的租价都很高,穷人有时拉一天都不够交车租。她联想到父亲当年拉黄包车也受尽这种苦难,便决定办一家低价出租的黄包车公司。

董竹君想着,办成这两件事,既能为妇女、穷苦人做点事,还可以为家庭经济打开出路,在旧式家庭中起到示范作用,显示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独立创业。

她考虑再三,然后告诉丈夫,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自己愿意办这两件事。夏之时一听可以赚钱,就答应了。

从那之后,董竹君谢绝一切无聊应酬,把院子里的马厩和猪圈拆除,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女工都是附近贫苦人家的女子。当时,这家女子织袜厂在成都算是创举。

她经常叮嘱这些女工:“好好努力,学会本事,自己若能在经济上独立,要花钱自己有,多么自由,谁也不敢随便欺侮你们。”

紧接着,董竹君租房创办飞鹰黄包车公司,由父母协助经营。每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去公司,站在凳上讲话,教导车夫们如何对待顾客,如何使车身保持干净,如何在出汗后避免生病。

因为车租低,车夫负伤或生病由公司负担医药费,付不出车租还可以免付或分期付,很多人都愿意租拉飞鹰公司的车,并自愿遵守规章制度。

那时候,夏家的外交内政由董竹君一人负责,她除了处理两个厂子的业务,还要照管家中三餐厨务、清洁卫生、人来客往等,每天忙个不停,晚上才有时间读书看报。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