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5日,一家上市25年、连续5年财务造假的国企,终于被一纸公告锁定了退市命运。
据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卓朗科技”或“*ST卓朗”)当日公告,证监会认定其2019年至2023年年报连续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18.2亿元和13.4亿元。其虚假记载行为触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去年4月12日,国务院印发“新国九条”强化退市监管相关要求,证监会制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随后,沪深交易所修订并发布《股票上市规则》《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新的修订版本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的退市新规。
*ST卓朗的案例显示了新规的执行效力。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中,新规首次对“多年连续造假”情形做出规定——若公司披露的年报财务指标连续3年存在虚假记载,由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这一情形适用于2020年及以后年度的虚假记载行为,*ST卓朗是首家适用于这一情形而锁定退市的公司。
除了重大违法类,退市新规也完善了规范类、财务类、交易类的强制退市标准,并加强上市公司分红约束等。其中,许多新的标准将2024年度作为首个适用年度。
新年伊始,上市公司2024年度财报的披露潮启动倒计时,也意味着退市新规的全面施行。在“应退尽退”的愿景下,拥有超5300家上市公司的A股市场,或将有更多的“漏网之鱼”被及时出清。但受访专家表示,投资者赔偿救济难等问题当前仍然存在。
加大退市力度,市场做好准备了吗?
严打财务造假
事实上,*ST卓朗的财务造假行径,同时“惹”了新规和旧规。
据证监会文件,*ST卓朗通过其子公司虚构服务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销售业务,在2019年至2023年年报分别虚增营业收入2.5亿元、4.9亿元、3.4亿元、6.6亿元和0.8亿元,占各期对外披露营收的21.1%、45.2%、41.6%、72.5%和13.2%;分别虚增利润总额2.5亿元、3.1亿元、3.4亿元、3.6亿元和0.8亿元,占各期对外披露利润总额的33.8%、7.7%、41.3%、86.1%和50.3%。
公司连续3年的虚假记载行为,触及了新规的新增情形。而其在2021、2022年度的营收和利润总额也触及了2020年以来的退市规定,即“连续2年虚假记载,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两年披露合计金额的50%”。至于相应处罚,综合各项违法事实,证监会决定对卓朗科技处以1000万元罚款,对相关个人总计处以1900万元罚款。
在信息披露方面,*ST卓朗并非初犯。2020年,公司因重大诉讼未及时披露、重大债务逾期未及时披露被天津监管局出具警示函;2023年,又因重大诉讼未及时披露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
连续5年财务造假的行为直至去年3月才正式立案调查,这也意味着广大投资者被*ST卓朗蒙蔽了近5年。据Wind数据,其股东户数在2019年底为2.7万户,在2024年9月底已增至5.1万户。
“*ST卓朗是退市新规发挥效力的一个有力例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鲁东红对《中国新闻周刊》评价,体现出监管部门严肃整治财务造假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加强追责力度的鲜明立场。
2024年,A股市场共有52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多家公司也有着“夸张”的财务造假历史。
例如,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太安退”)成倍地虚增利润。据公告,2018年至2021年度,公司累计虚增利润4.2亿元,2019、2020年度的虚增利润分别为当期利润总额的1.2倍和3.0倍。
河南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新纺退”)的造假手段花样百出。以营收为例,2016年至2022年,公司以虚假贸易、重复确认收入的方式虚增营收,又以母子公司之间购销业务等虚增、虚减营收。公司还在这7年间虚增、虚减营业成本,虚增存货,虚增研发费用。
不过,这两家公司被强制退市的直接原因均系财务类标准,即在2022、2023年,连续两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美尚生态景观股份有限公司(下称“*ST美尚”)在2015年上市,上市前就开始财务造假。据去年4月初披露的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自2012年至2018年度连续7年虚增净利润,累计虚增3.9亿元。“罪行累累”的*ST美尚,还存在欺诈发行、实控人连续多年非经营性占用公司资金、实控人操纵股价等违规行为。
去年4—5月,其造假行为一度引发舆论风暴,叠加2023年报披露,投资者信心不足,市场很快用脚投票。最终,*ST美尚因触及交易类标准,在4月8日—5月8日期间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而终止上市。
2024年,同样触及“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退市(下称“一元退市”规则)的公司共有38家。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其中近半数公司都出现过财务造假,或违规担保、占用资金,或信息披露违规违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