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没有想到港华在内地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成绩。”
30年来,纪伟毅频繁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作为香港中华煤气内地公用业务营运总裁,他见证了天然气行业和港华在内地发展的每个阶段。
纪伟毅口中的规模和成绩的确不凡。1994年,香港中华煤气(后简称“中华煤气”)以“港华燃气”(后简称“港华”)为品牌进入内地,开启了城市燃气业务拓展之路。如今,港华的业务已遍布23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拥有超过300个城市燃气项目,燃气用户从最初的几百户发展到逾4000万户。
一路高歌猛进,港华来到了而立之年。面对国际天然气供需和价格波动加剧、国内天然气行业加速市场化,港华又将如何应对、开启新局面?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国家对能源供给和环境保护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城市要逐步燃气化,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由此走上大规模应用阶段。
“当时外商到内地投资城市燃气的几乎没有,我们可谓是先驱。”纪伟毅说。
1994年,当时已经有132年历史的中华煤气瞄准时机,通过与地方国资燃气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市场前景广阔的内地,分别在番禺、中山成立了港华燃气,从珠三角地区开始推进发展城市管道燃气事业。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但在此之前可能都要经历一段充满挑战的试炼期。改革开放之初,城市燃气在内地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只有部分城市居民、小商业使用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且使用量并不大。一定程度上说,在内地投资城市燃气业务对中华煤气来说,也是一次“冒险”。
“我们在香港经营了很多年,也是想去寻找香港以外的投资机会,在此之前我们去澳大利亚、东南亚国家寻找过机会,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内地,一是看好内地广阔的消费市场,二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投资的机会。”纪伟毅回忆,前期对各个地方的深度调研,为后来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来到21世纪初,伴随“西气东输”工程开工建设、城镇化发展提速、中国加入WTO及鼓励外商投资等,内外部因素叠加,中国城市燃气跨入高速发展阶段,港华也迎来厚积薄发的黄金发展期,不仅迅速建立起覆盖全国100多个城市的燃气服务网络,供气管网总长超13万公里,且天然气销售量超350亿方,约占全国天然气销售总量的十分之一。
而在深耕内地市场的过程中,香港中华煤气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安全标准。安全,是燃气行业的生命线,不合格的燃气用具、软管等原因都是导致燃气事故的常见原因。在纪伟毅看来,港华对行业发展的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华煤气入户燃气安全检查的标准带到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