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宝莱公益之路:积力所举书写大爱文化
作者 陈燕妮
发表于 2025年1月

听到电话里那一声“谢谢阿姨”后,章楠的眼泪涌了出来。

“谢谢阿姨”——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的,有点费劲,不太清晰。

说话的是山东一名从小就失去听力的小男孩。电话的这头,章楠是康宝莱的一名服务商,捐赠20万元资助其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两人缘起于康宝莱的“天使听见爱”—— 一个旨在帮助困难家庭听障儿童回到有声世界的公益项目。

手术后,章楠去医院看望孩子一家。她惊叹于一个公益项目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这是发生在2016年的事。2024年底,康宝莱对“天使听见爱”做了一场评估总结:项目走过了十五个秋冬,共资助201名听障儿童成功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落成了9个康复阅读馆、20个融合教室……

“公益与慈善是康宝莱基业长青的基因,”康宝莱中国区总经理蔡孟红在项目评估总结会上说道,“这份对公益事业的执着,源于公司创始人马克·休斯的大爱精神,他说要用来自心底的爱来对待及影响他人。”

秉持着这样的大爱精神,康宝莱在进入中国市场的25年来,始终致力于公益事业,除了“天使听见爱”,还陆续开展了“乡村医生”“爱心餐”等公益项目,以及和一万多名康宝莱服务商一起,积极传递“营养+运动”的生活方式,努力改善弱势人群的营养和健康问题。

他们希望,善意,借由康宝莱庞大的“社区+平台”网络,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之间流动起来。

十五年,让爱有声

“我相信我的孩子会拥有和我不一样的人生。”

金乐的妈妈用手语比画出了这句话。她和金乐的爸爸都是听障人士,金乐则在1岁半时被诊断出先天性耳聋。

这个原本被无声的阴影笼罩着的家庭,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康宝莱“天使听见爱”公益项目,并申请到了资助。金乐在植入人工耳蜗,并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康复训练后,逐渐恢复了语言能力,顺利进入普通学校。

这样的改变发生在很多从无声世界走向有声世界的孩子身上。康宝莱服务商梁婷至今还记得,她去青岛看望另一个康复后的孩子的场景。她看见孩子坐在课堂里背着古诗,和孩子一起去海边放了风筝,所有人都笑得格外开心。

一个项目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回访了“天使听见爱”项目的49个受助家庭后,院长高华俊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具有救助年龄较早、救助对象精准、救助内容丰富、救助流程高效、救助覆盖地区广泛等特点。

事实上,孩子一直都是康宝莱公益事业关注的焦点。早在2005年,由创始人马克·休斯创立的康宝莱家庭基金会开始在全球实施康宝莱之家计划,旨在与全球各国、各地区的慈善机构合作,助力孩子健康地成长。

2009年康宝莱启动“天使听见爱”专项慈善活动,并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及专业医疗机构共同发起,亦是康宝莱关注孩子健康这一企业传统的延续。

而且,一个项目一做,就是十五年。

“天使听见爱”的前十年,项目主要资助6岁以下的困难家庭听障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随着第一批接受“天使听见爱”帮扶的孩子逐渐长大,康宝莱项目团队在持续跟踪回访后发现,孩子虽然能听到声音了,但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听力康复训练。再加上很多省份已陆续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纳入政府项目救助范围,因此从2020年开始,“天使听见爱”2.0更多地聚焦在术后的康复训练和社会融入。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