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中的“蛇”(上)
作者 李湘涛
发表于 2025年1月

蛇是隶属于有鳞目蛇亚目的爬行动物,其高度特化的身体特征十分鲜明。蛇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种类为多,主要依据头部及身体上鳞片的大小、形状、数目、排列和起棱情况,辅以上颌齿、交接器等其他结构特征进行分类。目前,现生蛇目动物约有18科、3400多种,我国有200多种。随着分类标准和观点的不断更新以及野外调查的深入,蛇的新种也在不断增多。有趣的是,除了蛇类,很多其他动物的名字中也有“蛇”字,它们和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无脊椎动物中的“蛇”

海蛇尾

提到名中有“蛇”的无脊椎动物,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海蛇尾”。

海蛇尾的外形其实更像海星,并不像蛇,之所以名中有“蛇”,主要是因为5条纤细而灵活的腕,其外形和运动方式很像蛇的尾巴。海蛇尾是棘皮动物门蛇尾纲(也叫海蛇尾纲)的一个独特类群,分为始蛇尾目、开沟蛇尾目、蜍蛇尾目和真蛇尾目等几个类群,有2100多种,我国沿海有近200种,还有200多个化石种类。

海蛇尾的体形比海星要小很多,背腹扁平的中央体盘的直径仅为1~3厘米,最大的也不超过12厘米,属于小型棘皮动物。海蛇尾的个头虽不大,腕却不同凡响。它们的腕细长、分节,和体盘间有明显的区分界线,腕内有许多特殊关节扣合的腕椎骨,具有很大的屈伸能力。各腕由4列骨板包围,背面为腕上板,腹面为腕下板,两侧为腕侧板。腕中央还有一列互相紧接的骨板,骨板间有4束发达的肌肉相连。独特的腕结构使得海蛇尾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能在海底灵活自如地向各个方向运动,常见一群海蛇尾腕拉着腕,排成“一字长蛇阵”行进的壮观场面。由于椎骨关节扣合的方式不同,大多数海蛇尾的腕不分枝,仅能做水平的侧向运动;少数海蛇尾的腕有分枝,能兼做垂直的缠绕运动。

海蛇尾主要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机物碎屑和一些小型底栖生物为食。筐蛇尾是同属蛇尾纲的另一类动物,它们的腕有许多分枝,且交叉密集似筐篮,外形很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美杜莎。筐蛇尾以腐肉和小型甲壳动物为食,有时也会捕捉中大型动物。

海蛇尾是海洋中的古老动物,出现于距今约5.1亿年前的寒武纪,现生种数不仅繁多,而且个体数量庞大,常有集群现象。如在爱尔兰西海岸,脆刺蛇尾的最高种群密度可超过每平方米1万只。新西兰附近海域的麦格里海脊山顶覆盖有数以万计的海蛇尾,所以这里又被称为“海蛇尾之城”。在我国渤海湾,渔民曾用拖底栖动物的渔网一次拖得6000多只萨氏真蛇尾。海蛇尾的寿命约为25年,在无脊椎动物中算长寿的,故而海蛇尾集群现象也可以维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可以集群生活超过20年。

海蛇尾

海蛇尾在世界各大海洋均有分布。从两极寒冷水域到热带海洋,从潮间带到6000多米深的深海,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其中以砂质、石质的海床和珊瑚礁等环境最为常见。它们对光比较敏感,可以根据光线改变体色,这是由于它们体壁的真皮细胞中含有各种色素,如胡萝卜素、黑色素、核黄素及叶黄素等。海蛇尾腕的骨骼上布满了球状的方解石晶体,这些晶体不仅可以支撑骨骼,而且能成为海蛇尾的“眼睛”。这些排列有序的方解石晶体的结构与凸镜很相似,一个方解石晶体就像一个微小光学显微镜,能把光线聚焦在海蛇尾体表以下5毫米处的神经束上,当神经束接收到光信号后,就立即传给神经中枢,由神经中枢做出应对决定。所以,海蛇尾看似没有眼睛,实际有一个类似由成千上万只微型眼睛组成的巨大复眼在发挥作用,它让海蛇尾拥有了赖以觅食和避敌的视觉器官,使其不仅能探测微弱的光线变化,甚至还能分辨物体的形状。海蛇尾的感光结构完全跳出了人们对“眼睛”的定势思维,也让科学家们充满了兴趣。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