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布朗肖死了。
德里达把这个事件描述为一个过程,描述为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他将对死亡的凝视固定为一个慢镜头。某人正在缓慢地死去。他说布朗肖“以一种仍然更加凶险的方式,正死着,他因一个前所未有地迫近的死亡而正死着”。
2003年2月24日,这一天,德里达出席了布朗肖的葬礼,与其他作家和思想家一起成为某个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在这样一个仪式上,他们得知,布朗肖的遗骸以火葬的形式发生转归。这个正在死着的慢动作趋于结束。德里达作为葬礼上唯一发言的人,深具祭司的气质。
在法兰西的乡下,乡间火葬场也可以说是风景怡人之处。没有人知道,德里达的心有戚戚所述在何,他是否在悼念朋友的时候,也是给自己写下一份悼词?他悼念故人的词汇是否可以套用在自己头上?他是否希望自己的归处也是在一片风景的地方?不管怎么说,德里达内心深处有这种渴望,那就是他在悼词中的那份认证,“他的在场和他的撤离给本世纪永远地留下的一切光芒四射的、深渊一般的标记”。
死亡是一场漫长的坐化。可以抵达或等待。德里达将之分为三类:“没有抵达的等待,或在抵达的时刻依旧等待,在抵达了之后依旧等待。”每个人都是被先天判决的死囚,处在抵达或等待的边缘。这似乎是一个谜题。谜面由布朗肖的文字游戏构成。这个谜语是这样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某种既内在于我们,又外在于我们的东西,它需要我们对自身而言有所缺失,以便穿越我们不会抵达的界线。”
在《等待遗忘》中,布朗肖于生前如此描述死亡:“他在死亡中维持等待,似乎把一个人死去的时候仍要等待的东西变成了死亡。”这是对死亡的双重凝视,死亡呈现出一种叠加态,它叠加了未知和已知,也叠加了现实和神秘。布朗肖因此断言:“它(等待)悬搁死亡,它消解死亡,它让死亡在每一刻都被等待的空洞的相似所超越。”
这样的聆听属于德里达,德里达精心将这一段编织进悼词中。他把布朗肖对死亡的理解,变成他对布朗肖之死的理解。在这样的回环运动中,等待与发生几乎是扑面而来的重构。死亡并不意味着逝去,而是某项运动的下一个环节。
动物真的体验不到死亡的吗,动物真的如此贫乏吗?面对这种追问,德里达用“差异”来解释,动物不可能与人一样体验死亡,同样,思想深邃者与思想贫乏者也面临这种差异。
而此在呢?此在永远存在,此在永远不会过时。当然,此在永远也不会死亡。凡是可以死亡的,一定不是此在。此在是死亡的剩余之物。此在是死亡的另一种可能。究竟是死亡生出了此在,还是此在葬送了死亡?我们不得而知。它们是两种交媾物的互相分泌。这种不可能的可能性令人着迷。死亡也因此令人着迷。
二
布朗肖在《灾异的书写》中,面对大屠杀的焚烧,不断引发他思想上的阵痛。思想因此被悬置着,俯瞰灾异所发生的异象。天空中的光呈现出异样的颜色,星辰和事态分离。人类的命运因此堕落不堪。
黑夜本应是黑色的,然而火光冲天的灾异,将黑夜变成白夜。布朗肖写下这样的句子:“平静,大屠杀的焚烧,正午的灭绝——灾异的平静。”
这种句子有多大程度受策兰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德里达敏锐地指出二者的相似之处,他说:“死亡的生者变成了活死人,甚至变成了一个被活埋者的幻影。”
被活埋者的幻影或曰幻相,无处不在。活死人是20世纪的悲剧,是战争与死亡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思想家处在应激反应之中,在这种寒彻透骨的冰冷世界上,人不免要思考这种“灾焚的异化”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使得最高的哲学家必须思考,人、机器、身体、指令与灾异书写之间的关系?劫后余生者的样本,是否已经把拟举手表态的亡灵予以排除掉?“被活埋者”与“活死人”之间存在一个“虚构”的关系。他们交相辉映,穿行在虚拟与实指之间,也穿行在不可能与可能之间。
布朗肖回到卡夫卡的布景,他详细研究了卡夫卡式的绝望。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布朗肖发现了一个奇妙的回环:“有时正是死亡作为存在者无法抵达的东西对存在者显现了。”这是一种超越生理现象的“借尸还魂”。一个异想的结构被打开了,在“死亡”和“超越”之间,死亡获得了一种神圣的力量。布朗肖说:“有时,死亡显现为超越;有时,超越显现为死亡。”
超越什么呢?超越存在。只有死亡可以超越存在。甚至于,在死亡的“无作和凄惨”中超越存在。布朗肖打开了死亡的神圣空间。但他从来没有提出“神圣”二字。这个神圣空间是可以被感知的,却无法被言说。
布朗肖打开的神圣空间,还可以用这样的句子来表示:“未来绝不会再次崭新,正如过去拒绝再次地发生。”在《在适当时刻》中,布朗肖如此决绝地下结论,他冒充了“事件的鬼魂”。他抓住了一张脸,又抓住了另一张脸。他视灾变为疯狂的瞬间,同时又是“时间的坠落”。时间坠落了,同时又砸出巨大的虚空。这个虚空是一个拓扑式的神圣空间,弥漫着“活死人”与“被活埋者”的叠加态,在有限与无限的混合状态中,事件与幻影形成“魅”的拟态。于是,忧郁与喜气洋洋的庆祝同时发生。
三
布朗肖提出“中性”的写作与“中性”的存在之思。书写本身就是存在的同一性主题。书写构成了绝对的存在。书写指向了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布朗肖则如此描述:“中性会在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差异之掩盖下给出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