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1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绩单:总营收925.1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63亿元,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小米,这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打破了多项纪录,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在商业战略中的全面升级与加速变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车业务板块。小米汽车App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7日),小米SU7(锁单后)预计24—27周交付,SU7 Pro(锁单后)预计21—25周交付,SU7 Max(锁单后)预计19—22周交付。
不愁卖、月交付突破2万辆,一期工厂产能超负荷运转(据说生产线利用率接近200%),这是多少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艳羡的成绩!说是“幸福的烦恼”也不为过。
更本质的问题是:小米是如何从当年的性价比之王走向品牌高端化的?是如何从以手机业务为主转型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是如何在卷到极致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脱颖而出的?这就要从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开始说起。
人车家全生态闭环初成——小米财报深度解读
首先,看智能手机业务。从小米财报看,其智能手机业务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营收成绩增速明显:总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13.9%。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4310万台。其中,在高端市场的表现尤为亮眼:在4000—5000元价位段,其市场占有率攀升至22.6%,同比增长9.7个百分点。
至少从智能手机的销量数据看,小米高端化战略成果初显。此前,小米创始人雷军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到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之战,基本接近尾声。”当智能手机从增量市场之战转向存量市场之战的时候,小米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从过往的性价比(市场份额与占有率)战略,转型为品牌高端化(市场影响力与利润)。
在国际市场,小米要与苹果、三星等品牌抢蛋糕;在国内市场,小米要和华为、OPPO、vivo等品牌分天下。从市场份额到高端化战略,小米需要突破的,可不仅仅是品牌溢价,还有从技术研发(智能手机下一场关键之战是AI人工智能)、价值链到产业链的全面进化。
其次,看IoT(物联网)业务。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IoT业务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26.3%。以空调为例,当多数人对空调的品牌认知还停留在格力、美的、海尔、TCL等品牌之时,小米空调已悄悄跻身国内前列,甚至出现了“对手骂得越狠,小米空调的销量和排名越高”的戏剧化效果。同时,小米还在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摄像头、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等品类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
为什么诸如空调、电视、洗衣机、冰箱、智能家居等品类获得爆发性增长?这背后是小米多年来对智能家(电)居生态的前瞻性布局,以及“用互联网思维做家电产品”的极致产品体验。
最后,看汽车业务板块。作为2024年开启交付的新兴战略业务,小米汽车提前完成全年交付目标(交付超过13万辆),并实现连续3个月销量超过2万辆。除了销量层面的突破外,小米汽车目前已在全国58个城市布局终端销售网络200家;小米的研发投入超过130亿元,专利授权超过1000件,在智能驾驶(累计突破1亿公里,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即将开启测试)、“三电”系统、智能底盘、智能座舱等领域都有新的突破。再加上2024年12月官宣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到2025年,小米将用SU7与YU7的组合实现增长双引擎,这和特斯拉的Model 3与Model Y的组合战略异曲同工。

智能手机、IoT(目前正进化为AIoT)与智能电动汽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正成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闭环的现实写照。
赢在三大战役——小米到底做对了什么
三大战役之一:蓄力已久的高端化之战
想要高端化,谈何容易。在消费电子、日用消费品、传统制造、现代服务等品类之内,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从上(高端)往下(中低端)打,很少听到从下往上打。即便是像丰田、三星、索尼、宝洁、华为、联想等这样的企业,在品牌向上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原因很简单:一旦人们在内心将你的产品(品牌)和“性价比”关联起来,再想获得更高的品牌溢价,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小米当然也不例外。在过去,小米在用户心目中一直被认为是性价比之王,好处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用小米的话讲,叫作“价格公道,感动人心”。然而,长期的性价比标签,也限制了小米自身的品牌溢价和利润空间。怎么办?小米的做法是: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在技术、体验与生态层面,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一个更专业、更智能、更懂用户所需的小米。
2024年12月27日,在小米人车家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上,小米发布了2024年年终总结,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40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300亿元,自2022年到2026年的5年滚动研发投入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小米手机已经站稳了4000—6000元价位段,正在突破 6000元以上的价位空间;小米的智能音箱、智能门锁、摄像头、路由器、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智能家居(IoT)产品,均位列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而小米汽车的增速更亮眼,上市9个月交付超过13万辆,这个数据超过了所有的造车新势力。
当然,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有小米自身的努力,也有生态圈伙伴的集体助攻。比如,在手机芯片领域,小米积极与高通、联发科合作,定制化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影像技术领域,小米与徕卡合作,借助徕卡的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影像系统,吸引了对摄影有高要求的用户群体;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互联,目前有60多家厂商加入小米Vela全球合作伙伴计划,并且有350多个芯片平台适配小米Vela系统;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