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狂奔的代价:增长背后的隐秘内耗
作者 黄鹤鸣
发表于 2025年1月

这两年瑞幸咖啡的扩张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在开店数量上远远超越星巴克,一跃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这个变化来得太快,以至于许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便见证瑞幸完成了行业内前所未有的疯狂布局:一年内新增1万多家门店,总门店数量攀升至近2万家,平均每天开出27家新店。如此扩张,让它在门店总数上把竞争对手们远远甩在身后,即使是星巴克也只能甘拜下风,成为瑞幸身后逐渐模糊的第二。

然而,瑞幸的高速扩张并非毫无代价。虽然整体营业收入提升了,但同期财报显示,它的净利率却从 2023年的16.1%下滑至10.4%。而2024年第一季度,瑞幸的财务数据更是亮起了黄灯——连续六个季度的赢利神话被打破,企业首次出现亏损。这一转折并不难理解,瑞幸这一年走得快、扩张得广,赢利的势头却在减弱。这一背离趋势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瑞幸的9.9元促销战无疑是一大因素。自2023年起,瑞幸为了抢占市场推出了9.9元活动,大幅降低咖啡售价,将原本平均每杯15元的售价降至12—13元之间,打响了价格战。而这种极端的低价策略确实带来了流量,甚至让瑞幸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是这也直接压缩了其毛利率。作为一种精心策划的市场策略,这场价格战究竟能让瑞幸在多大程度上站稳市场?低价引来的消费者,在促销停止后是否还会继续光顾瑞幸门店?

与此同时,数据表明,瑞幸的同店销售额连续两个季度下滑。这种情况在连锁行业中是个警讯,往往意味着门店增速过快导致了自我竞争。瑞幸在多个城市的高密度布店策略使其门店数量大幅增加,甚至在部分地区形成了自我侵蚀——在同一片区域,瑞幸的门店彼此争夺客流,导致客流分流,反而压低了单店的赢利水平。

2023年,瑞幸确实赢得了市场和眼球,消费者排队打卡瑞幸的热情有增无减,但这种打卡的背后是否意味着稳定的消费?在数据飘红的背后,瑞幸作为“开店狂魔”的代价是什么?这个被无数新店支撑起来的咖啡王国,能否承受住狂奔之后的冲击?

价格战与低价策略的双刃剑

价格战总是诱人的,它吸引着渴望市场份额的企业跃入其中。这一次瑞幸的9.9元促销活动迅速拉开了序幕。2023年,面对国内连锁咖啡市场上新崛起的竞争者库迪,瑞幸直接应战,推出大幅折扣的9.9元活动,将咖啡售价从原本的15元压至12—13元之间。表面上这个策略似乎奏效了,单从收入看,这种短期促销确实带来了大量客流,许多门店前排起了长队,仿佛消费者早已认定,瑞幸便是实惠咖啡的代名词。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个活动不仅拉低了客单价,而且直接削弱了瑞幸的整体利润。

我们来解剖一下价格战的妙招。当消费者为9.9元而来时,他们追逐的其实并非品牌本身,而是价格。当折扣取消后,这些消费者还会对瑞幸抱有同样的兴趣吗?更重要的是,低价似乎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固化为瑞幸的标签,让他们对咖啡品质乃至体验缺少期待。在品牌的形成过程中,瑞幸用低价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无形中也在消费者心中划下了一道界限,犹如超市里的促销食品,被选择不是因为优质,而是因为便宜。

这种价格战策略带来的是短暂的蜜月期,消费者来一次,未必会再来。就像商场门口的打折商品,消费者在折扣的吸引下大排长龙,而一旦回归正价,这些消费者很可能“见好就收”,不再回头。低价所吸引的消费者忠诚度极低,这些消费者往往是有着最不稳定的消费偏好。

瑞幸或许低估了这一价格战背后的复杂性。在市场中,以价格作为优势的品牌往往如沙滩上的城堡,海浪过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一项稳定的定价策略作为支撑,长期发展将难以为继。诚然,价格战为瑞幸在某一阶段获得了大批粉丝,但这也压低了品牌的溢价空间,使得未来想要提升利润率面临极高的风险和阻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这种价格战策略虽然带来了快速的收入增长,但也将企业的利润命脉交给了“低价”两个字。一旦停止低价活动,如何留住消费者将成为瑞幸无法回避的难题。

这也是商业界的一条铁律:一旦习惯用价格优势获取市场,品牌便将未来的利润率拴在了价格战的锁链上。走上这条路,品牌往往失去了进一步溢价的机会,这正是低价策略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用低价占领市场容易,留住消费者却异常困难。

在高频低利的模式中,瑞幸的赢利模式变得极其脆弱。这种促销似的消费模式,对商家来说就像在打快节奏扑克,稍有不慎,赢下的不过是眼前的利益,输掉的可能是未来的市场信任。我们可以从长期价格战的典型案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许多企业,尤其是快消品行业中的品牌,依靠价格战在短期内赢得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失去价格优势,消费者便会毫不犹豫地流向价格更低的竞争者。于是,品牌在市场中的角色便陷入了“价格工具人”的困境,在消费者的心中,品牌不再有附加值可言。

瑞幸的低价策略不仅损害了利润空间,更是严重地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溢价能力。过去一年里,瑞幸的平均单杯售价从15元降至12—13元,在迎战库迪等竞争对手时,虽然此举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但却让自身处于高压之中——成本一旦无法继续下降,利润空间将难以维持。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