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优化企业财务转型的路径和工具
作者 王晗
发表于 2025年1月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正面临着财务转型的迫切需要。信息化不仅改变了财务管理的方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实现对财务数据的实时处理、分析和决策支持,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风险。

国有企业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对国企的财务决策、风险控制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国有企业财务转型成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要求。通过转型,能帮助国企更好地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财务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信息化浪潮中,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受限于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阻碍了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国有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财务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财务转型不仅意味着从核算为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向决策支持、价值创造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还包括了财务管理理念、组织架构、流程制度以及信息系统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国有企业财务现状与挑战

在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面临着财务管理模式与机制的深度调整。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尝试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整体水平仍参差不齐,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财务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对财务会计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仍停留在认识层面,导致在与信息化系统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业财数据不一致、会计数据失真等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使得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国有企业决策水平。

财务管理系统功能较为单一。大部分国有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区域广,下属企业层级多,各机构及员工数量较为庞大,各分、子公司的治理模式和体制机制不统一,各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相对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存在数据壁垒,影响了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业财数据融合度不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财务数据的处理和报告,而忽视了与业务数据的深度整合,导致企业在决策时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数据量激增,如何有效整合并分析这些数据,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成为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转型的路径,不仅需要关注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和技术引进,也需要重视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

财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储备不足。从人才来源来看,大部分国企财会人员是高校财会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当前专业型高校也存在培养模式和培养重点较为单一、课程设置侧重于理论知识、课程实操性与实际需求不符等问题,难以培养出会计、财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来看,部分国有企业对此不够重视,缺乏基础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导致部分国有企业职工跟不上当前财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缺少先进的理念和思路。

本文刊登于《中国商人》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