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i:YiMagazine
P:彭凯平
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你能想到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像此前历次工业革命那样提高一些环节的生产效率,人工智能试图取代的东西还有更多—人的情感、陪伴以及深度思考。过去,这些属性被认为只有人这种高级生物才有,2022年11月最后一天ChatGPT发布后,这个结论被动摇了。
问题是,当人类开始深度依赖AI,甚至把情感、陪伴、深度思考等需求都寄托于人工智能,我们的个人和社会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美国佛罗里达州那位14岁小男孩在向他的人工智能透露出自杀想法、得到了人工智能的挽回,但最后仍然在家中自杀身亡的事,可以都归咎于人工智能吗?
以下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技术总在发展,适应胜于忧虑
Yi:现在很多18到25岁的年轻人非常喜欢AI社交产品的陪伴,该怎么看待这一现象?你会感到担忧吗?
P:心理学家发现一个现象,Z世代(注:指1995年至2009年之间出生的人)都有一些社交依赖,他们不是利用传统的社会与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调整情绪,而是更多利用社交平台、技术产品去调整,这是一个全球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人类社会里每次出现技术革命、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带来心理变化,我们应该去适应,而不是一味担忧焦虑。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成长,才是人的本质。中国的潘光旦先生把它叫作“位育”。“位”的意思是万物归位,人有自己的位,同时人得成长。所以我不担忧,现象出现了,心理学应该去关注,社会应该去努力,一起解决问题。
Yi:你觉得塑造人们心理的3个核心因素是什么?技术会不会是其中一项因素?
P:技术肯定是,因为它提供了即时反馈。孩子和父母再亲近,父母有时很忙,不一定能即时回应,但网上总有非常快的回应。第二,技术很大程度上让人有了自主控制感,用户可以选择屏蔽,也可以选择追求。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自主感,父母就是孩子情感最好的陪护,也可能是情感最大的影响源。但在互联网技术时代,用户可以去寻找,甚至去培养(社交)。小孩就有一种虚幻的自我控制感,但很多大人忽视了这种感受。第三,技术确实可以让人跨越时空,好奇远方的人并与之建立联系。现实生活中,只有自己身边的人(可以交往)。这是3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原因,正好跟技术的优势完美匹配。
Yi: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是一种零和关系吗?还是说两者之间可以形成正向、良性的互动?
P:在情感需求的满足方面,虚拟和现实可以互相促成,互补可能很重要。现实得不到的关怀与支持,在虚拟世界可以得到。现实世界里没有心理学家去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去网上找一个虚拟心理学家。
Yi:对用户而言,现在用于情感陪伴的AI产品,其积极价值和潜在问题分别是什么?
P:积极价值就是即时满足、多样化、获得不同的信息观点。某种意义上,AI确实帮助很多人得到了情感丰富的咨询和陪伴,AI比较耐心,提供的内容比较丰富,反应迅速,这些是AI情感陪伴不可替代的优势。
问题也有3个。第一,它不真实。在人类几千万年的进化史中,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非常真切,虚拟仪态无法感受到气场,无法感到生命的活力和气息。第二,人类沟通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受,但很多人低估了这些沟通,心理学早就发现55387原则(注:美国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提出了一项重要理论,称决定沟通效果的55%是非言语线索,38%是言语线索,7%是词汇),55%的人类沟通不是靠语言,而是靠非语言沟通。而(AI)情感陪护一定是言语沟通,甚至有的时候用户会感觉AI话唠。第三个不同是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多样、全面,而网络沟通建立在算法基础上,算法可能误以为用户有某种行为特性,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陪伴,但这并不是真实生活的陪伴,不随机的算法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陷阱。人要成熟,要变化,要多样性,而虚拟陪伴做不到这一点。
Yi: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变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延续吗,还是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P:出现了新问题,任何形式的技术革命都有延续的部分,但是还有一些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