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没毕业,专业已经“不复存在”。这样的现实,越来越多大学生正在经历。
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根据2024年教育部审批结果,2023年全年高校本科专业撤销数量已达1670个,为历年之最。
响应政策的要求,诸多高校纷纷展开专业改革。以2024年为例,8月,西北大学发布了2024年度专业调整计划:拟撤销汉语言、金融工程、财政学、广告学等7个本科专业;7月,四川大学撤销了包括广播电视学、公共事业管理、材料物理、工业设计等学科在内的31个本科专业。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决定撤销英语、传播学、软件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调整数据,2023年,“万金油”式的管理类、市场营销,以及文史哲类的专业被裁撤最多,部分开设已久的理工类专业出现停招,包括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等。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校申请成立了全新的专业。仍以西北大学为例,在裁撤了7个专业的同时,学校计划申请4个新专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数字经济专业,这些都是已经持续火了好几年的“大热”专业。据统计,2023年全年,中国共新增了368个“新工科”类专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材料、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24种新专业,它们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以上海为例,从2023年到2026年,上海市计划分别提高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与理工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约10个百分点。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新增化学生物学专业与全国首个健康科学与技术专业,后者计划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技术,结合生物信息与基因技术内容,以学科交叉手段研究生命和健康的规律。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先哲看来,目前高校增设和调整专业更多地考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部分专业毕业生面临严重的就业饱和—特别是文科类、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导致高校不得不对这些专业的设置瘦身或撤销。伴随着高校扩招,部分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和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校时接触不到学科前沿知识,毕业后面对拥挤的人才市场更是觉得迷茫。
对于停招专业的在读学生而言,突如其来的专业取消无疑为他们就业与深造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所就读的专业已经不被认可,究竟要怎样才可以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证明自己的学术与工作能力?同时,在普遍面临着“非升即走”压力的高校老师眼中,自己的专业调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巨大转变。是选择彻底离开高校,换个学校继续科研道路,还是留在本校前往相似方向的专业继续教学,也是一大难题。
当大学专业被取消,本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将面对怎样的未来,他们自己又对此抱有什么看法?《第一财经》杂志采访了几位经历过专业调整的学生和老师,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叙述对这一现象有更全面的了解。
缘何调整?
2021年在内蒙古高考文科考生中排名142位的于响,在衡量了自己的成绩、学校专业排名与学校资源后,报考了上海某工科强校的社会学专业。大一结束后的暑假,他偶然间查看了下一届的招生方案,却发现自己的专业已经不在招生方案的名单中了。“实际上,学院并没有在任何一个场合正式地给所有学生和老师一个交代。我们所有关于专业取消的讨论都是私底下无意间获知的。”于响回忆。
同样的遭遇,也发生在北京体育大学2023级外语专业学生张雨身上。他所就读的专业202 4年已停止招生。和于响的遭遇相似,学校并没有事先通知学生专业停招。直到学校2024年高考的招生简章发布,学生们才发现上面已经没有自己的专业。
2019年至2023年专业裁撤和新增情况

于响告诉《第一财经》杂志,自己就读学校的社会学专业优势并不突出,他在入校时就知道这一点,但出于对社会学的喜爱,他还是选择了这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