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在《乡村:一份报告》展览中表达了反省,认为在全球化的城市模板中,乡村这个被忽视的领域中正在产生新的建设、培育和思维方式。在这位犀利的观察者眼中,作为后院保留的乡村,曾长期处于一种客体、剩余物和可被剥削的状态。城市的所有需求甚至强求,都可以在这里随意安排和实施。
自2017年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以来,中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在试图改变这一状况。建筑师在其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不过,这些生产网红建筑的乡村普遍面临后续管理和经营不足,有许多快速失去了活力。这使得更多建筑师开始反思:乡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产。
作为创意行业中在近年乡建项目中声量最大的群体,建筑师们主动或被动地面临身份的转变:要在落地项目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就必须参与从决策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建筑师,几乎所有参与到乡建中的创意角色们都在探索:建筑以外,乡村建设中的设计范式还有哪些?
数字农业
对于土地空间有限的国家,数字农业的方向是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量。比起日本式的精耕细作,像素农业(PixelFarming)起源于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创意中心CampusAlmkerk,更像是荷兰人正在试验的一场技术童话。
在过程中,设计师们借鉴了包括传统知识、农民经验、文献资料、技术发展和迭代原型设计在内的多学科实证研究,希望以生态驱动和能够自我调节的种植系统摆脱现有的、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种植模式。设计的挑战在于如何计算像素场内要素之间大量的相互作用,这可以大致理解为作物、植物、昆虫、土壤、机器和人之间经过乘方计算下的最佳结果。农业生态学家LenoraDitzler憧憬地说道:“像素农场是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它们挤在高密度的空间里,邻居们互相借用,昆虫访客在树叶林荫道中穿行……所有这些都以某种方式共存。”
在中国,如何将数字技术用作乡村建设中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是由大型互联网公司主导的。

《区块链养鸡场,以及中国农村科技的其他故事》的作者王小伟看到了技术在中国乡村中的超常规应用:农村青年为阿里巴巴训练人工智能,试图教会一款名为“ET农业大脑”的AI识别健康猪和病猪的特征,以提高猪肉产量;高中毕业的小伙子持证上岗,操控无人机替小农户开展空中侦查业务。在距重庆两小时车程的三桥村,王小伟见到了一个利用区块链技术养鸡的品牌“步步鸡”,由上海连陌科技和当地政府合办。
在搭建了物联网和区块链养殖试点之后,江姓农夫养殖的每只林下鸡都配备了物理防篡改的脚环,实时定位且记录每天的步数,包括行动地图在内的所有信息都能通过加密登录方式在网站上查看。数据通过基站上传到安链云(AnLink),这是一项专有的企业区块链,也是网络保险公司众安的一项试验。通过区块链合作,江姓农夫共卖出了600只鸡,这些鸡在京东的售价接近300元一只,宰杀分割、真空包装后会被运送到下单用户的家中。用户收到后可以扫描鸡脚上的二维码去获悉这只鸡的一生:体重、步数和照片。
留给技术发展的问题是:规模化生产的逻辑是否需要被挑战?高效率值得褒奖,但只追求效率所带来的问题应该如何取舍?数字农业的推进是不是倡导零工经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本身?
食物设计
食物是一种工具,它能让你了解环境、景观和地缘政治,它是大气排放中的最大因素之一,也是森林砍伐的驱动力之一。因此,英国设计团体CookingSection从食物的角度撬开了乡村渔业的新方向,也为理解食物系统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绝佳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