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膊教授”王林生: 感谢妻子让我把客厅变成麦场
作者 李红都
发表于 2025年2月

扎根麦田,潜心研究,把学问变成“种子”,给农民带来丰收和希望。这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妻子一直坚持做了40多年的事……

在堆满麦穗的客厅里,一位赤膊“老农”正在用簸箕筛选着麦子……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让人们认识了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小麦研究所所长王林生。阳台是麦地,客厅是麦场,起早贪黑地下地播种、收割,光着膀子筛选麦种到深夜……这份执着与坚持,王林生已持续了近40年。在田间与讲台间来回穿梭,从耕种收获到小麦新品种“科大1026”通过国家审订,并在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大量种植。被誉为“麦场教授”的他坦言所有坚持与成就,都与一直温柔又坚定地陪在自己身边的妻子—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育种团队成员、中国作物学会会员张雅莉息息相关……

夫唱妇随: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

2024年11月18日凌晨5:00,启明星还在天上眨着眼,王林生就早早地起了床。等他轻手轻脚从卫生间出来,张雅莉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了。

“你的腿还没好利索,不能去。”张雅莉没有理会,先王林生一步走出了房门。她走得很快,以此证明自己的腿并无大碍。小汽车飞也似地往郊外的试验田驰去,张雅莉侧过脸打量着开车的王林生,36年来陪他一起追逐小麦研究梦的往事如电影般浮现在眼前。她忍不住哼唱起两个人都喜欢的那首歌:“今夜微风轻送,把我的心吹动。多少尘封的往日情重回到我心中……”

1965年,王林生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一个普通农家。儿时每天都是红薯面、窝窝头轮换着吃,只有到了大年初一,王林生才能吃上一顿梦寐以求的白面馍。上高中时,他忍不住问父母,为啥不多种麦子,这样就能天天吃白面馍了。父亲说:“麦子种得不少,但产量一直上不来……”那一刻,王林生决心报考农学专业,找到让麦子高产的办法,让父母和乡亲们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馍。

怀着这样的梦想,王林生考上了豫西农专。入校不久他就恋爱了,女友张雅莉是他的高中同学。他踏实能干、上进心强,但不爱说话,每次约会都说到自己想让麦子增收的大梦想,换成别的女孩早就离开了,但张雅莉觉得王林生有梦想更有担当,值得她携手一生。

1989年清明节,王林生骑自行车载着怀孕的妻子去郊外踏青,车在乡村小道上左转右转,转到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前时,他突然刹住了车。“不是来看花吗?这里哪有花?”张雅莉问。王林生笑道:“带你来看看麦田,好看不?麦子也会开花,不过要等到暮春时节……”一株株麦苗在春风中轻舞飞扬,像一根根细嫩的绿丝带,绵延在广袤的田野上。抬头看到王林生兴奋的目光,想起平时他经常跟自己聊起“想培育高产优质小麦”的梦想,张雅莉挽起他的胳膊朝麦田大步走去。

“你想做什么,我都支持。”那天晚上,王林生说想弄块试验田种麦子时,张雅莉不仅答应了,还把她准备用来种杜鹃和矮牵牛的几个花盆翻出来,王林生心领神会地拿出麦种。

本文刊登于《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25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