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7日,笔者在深圳出席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该专业委员会这些年的工作很有成果:团结了一批有志于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的队伍;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成果丰硕,出了一批书,写了很多论文,在开拓学科新领域方面也有突破;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方法和基本框架的研究展开了有益的探索;在新闻教育实践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很多学者开始重视特色学科的课堂教育实践,部分中国特色新闻学课程体系已经落实在了教学上。总体上是向善向好的。
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构建、教学等工作是开宗立派的学术大事,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目前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社会还没有形成完全共识,有否定中国新闻教育的声音,产学研各界有不同的看法,国外也有反对声音,所以,学界在理论上、学理上还有很大的突破空间。新闻是立命之学,传播是技能之学,二者不能相提并论,要明确列入哲学社会科学支柱学科的是新闻学。希望广大研究者要敢于亮剑,克服目前的困难,继续深化构建工作。要有学术自信,只要立场正确、方法正确、方向正确,就一定能取得成果。
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全球视野与基础理论”,全球视野不是口号,而是立学的胸怀,就是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全球视野,并将其体现在中国学派的构建上。
首先,全球视野要从宇宙观的角度去看。现代科学已知道宇宙是怎么构成的,总体上是三个部分:物质、能量、信息。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反复循环构成了整个宇宙运动体。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资源成为生产、生活乃至战争的要素,信息发挥着巨大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进入这个阶段,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成为治世显学。这个大的环境背景,是新闻学地位上升的原因。
其次,全球视野要从时代变迁看。以认识世界为目的的方法、理论构成了人类知识所及的所有科学门类,包括新闻学、传播学、传媒学、舆论学。随着时代变迁,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的构建,中国故事怎么讲,中华文明怎么去传播,方式方法一直在改变。改变才能打开局面,我们在新闻传播研究包括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方面,要有全球视野,要做战略性布局、长期性研究,不是一时的、短期的。
最后,全球视野还要立足全球看自己。中国新闻舆论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新闻学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国家整体的治国方略的一部分。全球视野下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要立足全球、追求特色。
今后五年,新闻学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专业工作很明确:学科中心任务是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要瞄准全球技术革命和国家当下的战略任务进行布局、谋划、求突破。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抢抓机遇。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正当其时,三个条件要用好:中央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明确决策、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数智时代、全球新闻交锋激烈。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建设要坚定信心,明确重点,要争取在五年内有大的突破。
二是要努力创新。新闻学理论创新、新闻学学科体系创新、新闻学科课程创新、新闻学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创新,都需要打破旧的教条和模式。理论上要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概念体系,自主知识体系既要突出中国特色,也要有全球价值。学科上要重构新的体系,破除老三样(史、论、技能),要结合前沿科学、交叉学科、文理结合、智能传播这些领域,构成立体的学科树模式,根基扎实、主干突出、枝繁叶茂。课程设置要把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扩大基础知识、厚植专业素养、注重新技术运用能力训练,让学生学会认识世界、批判世界,分析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具有真正的专业能力。
三是要重点突破。不仅是理论上、学理上要突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相关研究也要突破。目前来看,理论越发展越背离了实践,技术越发达新闻引导水平越低,致使全球陷入了舆论困境,假新闻、谣言、虚假信息等成了舆论场上的公共灾难,各国都束手无策。到底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去寻求解决之道,而不是讲大话说空话。
四是要优化队伍。要团结更多的人去开辟新闻学研究的新道路、新境界。中国特色新闻学专业委员会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队伍能够更壮大,研究者的素养能够不断优化。
只要学界同人共同努力,相信再过几年,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的成果就能凸显出来,中国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使我们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能和我们的国际地位相匹配。要坚信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闻学,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每一所大学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只要发挥出来就能够推动中国新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