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视域下科技期刊运营困境与策略探究
作者 刘红伟 康凌宇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科技期刊是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工作者传播和交流科研成果的首要阵地。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推进,实现科技期刊的创新性变革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召唤。本文以融合视域下科技期刊的运营创新为出发点,通过聚焦融合、人才发展、运营机制等层面,探讨科技期刊在融合运营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分析新时代科技期刊创新变革的发展逻辑,进而探究在融合背景下拓展科技期刊发展边界的可能性。

关键词:媒体融合 科技期刊 创新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

媒体融合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学科研究的重要话题,同时也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个传媒产业链条都被裹挟在这一时代的洪流中,随着融合的不断推进而发生相应的变革。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途径,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科技期刊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交流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积极拥抱新时代,并且在融合发展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意见》的出台将为我国科技期刊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赋予了科技期刊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融合视域下科技期刊的运营现状

伴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多平台融合传播和数字出版成为科技期刊变革的主流方向。《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5163种,其中有55.74%已有自建网站,20.23%拥有自己的客户端。

“互联网+平台”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助推器”。“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各类科技期刊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多平台的传播渠道、数字出版、虚拟专辑等技术的出现,使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随着数字发展浪潮的席卷而来,人们对数字技术以及移动客户端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迎合受众对信息富集以及高质量知识的需求,科技期刊必须进一步调整自身的发展结构,做出新的转变。

当然,由于媒体融合发展没有前车之鉴,我国科技期刊在融合过程中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期刊的融合深度仍停留在浅层区域,刊载的内容“全”而不“精”,重“技术”轻“体验”,以及“照搬式”融合等,都是影响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因素所在。

“高学历+专业”成为科技期刊的“驱动力”。回首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发展历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直在党的工作部署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推动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本高质量期刊,一支高素质的采编和管理团队必不可少。因此,“高学历+专业对口”成为当前诸多科技期刊整体质量提升的内部驱动力。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提到,中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水平正逐步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从业人员总数达3.76万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达到42.99%。特别是在英文科技期刊领域,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从业人员占比高达81.07%,这为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保障。例如,《中国勘察设计》杂志、《中国食品工业》杂志的编辑团队,大多来自相关专业高等院校,而且主编的学历均在硕士以上。由此可见,唯有对标世界一流,以高端的人才、富集的知识模块以及高瞻远瞩的远见卓识,方能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不断向上向好发展。

尽管“无专精则不能成”,但“无涉猎”亦“不能通”。从融合发展这一现实问题来讲,当前一些科技期刊的采编和管理团队尽管学历普遍不低,但亦存在着“精专”而不“博学”的问题。这一症结,不仅导致他们无法及时适应新媒体工作的开展,还使人才这一关键因素反而成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路上的阻碍。

“三审三校”仍然是期刊质量的“稳定器”。一项合理的采编审查制度不仅是“把关人”审查的依据,同时也在期刊出版发行过程中处于关键性的决断位置,对保证期刊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编校审查制度在规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工作体系。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