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人文纪录片创作的美学坐标,叙事话语的诗意呈现、叙事内容的意趣表达、叙事内涵的审美观照是实现中华美学精神创新性转换的现实路径。人文纪录片通过特殊摄影的视觉延伸、配音配乐的意境渲染呈现诗意话语;通过意象符号的编码整合、个体生活的仪式再造转换宏大内容;通过民族精神的情感动员、个体精神的现代性反思升华主题内涵,最终使观众在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三重审美体验中感知、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具体内涵。
关键词:中华美学精神 人文纪录片 美学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南京大学学者康尔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是由“天人合一的情义宇宙观”“逍遥自在的个体生存观”“表里兼顾的意象审美观”“虚实结合的诗化艺术观”“情志并重的中和创作观”和“自成一体的鉴赏批评观”构成的话语体系。纵观新时代以来的人文纪录片创作,中华美学精神作为审美观照与创意源泉,已经深蕴其间,具体可以理解为创作者运用“虚实结合”“表里兼顾”“情志并重”的话语策略来达到特定的审美形式追求,以此实现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性转换。基于此,笔者将从介质、话语、内涵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我国人文纪录片何以、以何呈现中华美学精神。
一、悦耳悦目:叙事质料的诗意呈现
长期以来,无论是借鉴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理论主动追求“对现实的直接呈现”,还是由于人员、设备、资金不足的策略性选择,或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生产者凭着个体的感知对日常生活亦步亦趋的记录,纪实美学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实践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政治话语和“东方风韵”等消费话语的双重建构下,纪录片实践日益转向用“艺术之光”去烛照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中最先被模仿、推崇的就是在观看视角、画面造型、音乐渲染等叙事语料上的美学追求。
1.特殊摄影延伸视觉体验。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摄录设备的更新迭代带来观看视角的变化,延伸着观众的感官体验。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可以恰切描述当前高速发展的影像技术。从万米高空到海底三千米,从仰望璀璨宇宙到微观窗边尘埃,从日升日落、四季轮转到生活瞬间的慢镜头回放,特殊摄录装置的使用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视觉接受方式,延伸着人们的感官,带来普通摄影无法企及的悦目体验。比如,《美丽乡村·海之角》(2015)描绘了海南蜈支洲岛上为期两天的“晒盐”过程,海水自浇灌入晒盐池后经过数天的劳作,原本微黄的盐水神奇地蒸发为乳白色的精盐,这种由“水”到“盐”的过程既是新奇的,又是诗意的。又如,在《风味人间》(2018)中,微距镜头下一枚普通的蛋黄,在经过时间的“魔法”后,呼之欲出的黄油配合蛋黄的颗粒感,使观众通过调动味觉记忆,充分体验视觉延伸带来的意境美。此时,延时摄影和镜头灵动的光晕相配合,仿佛在呼应着生命的脉动。这不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诗意美”的视觉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事物原貌,满足观众瞬时知识获取的需求。
2.配乐渲染声画意境。随着创作者对声音认知的变革,音乐、配音成为纪录片叙事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浙江传媒学院学者聂佳看来,受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声音的知觉对象与背景能够根据影片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产生变化,时间序列的邻近导致节奏感的增强,空间结构的邻近有助于判断空间整体性质及内部声源方位动态,塑造立体的听觉空间,营造沉浸式的声音景观。由此可见,音乐、声音的运用不仅仅影响着叙事的节奏,同时刺激观众的感官和心理产生改变。正如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强调的,音乐对感官和情感具有共塑作用。在纪录片中,作为高度抽象化的艺术形式,音乐常能配合画面发挥表意、抒情、叙事的功能。比如,《舌尖上的中国》里能把人“听饿”的音乐《初夏雨后》,钢琴、琵琶、古筝合奏出轻快的旋律,使观众幻想着在雨后湿润的空气里,厨房锅中滋滋的油声,女人忙碌着准备一家人的午饭的场景。再如,《记住乡愁》(2015)主题曲通过“酒”“情”“相逢”“相思”“秋水”“炊烟”等歌词唤起观众“乡愁”的无尽思念。《中国村落》(2019)采用“风声”“流水声”“鸟鸣声”“箫声”渲染出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带领观众完成一次“时光穿梭”,重回到那个青砖黛瓦、小桥流水的时光。这些纪录片作品都力证了音乐作用于感官、参与情感构造的力量。在音乐的渲染下,原本“干涩”的画面似乎有了灵魂,镜头中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配合着灵动的声音效果幻化为艺术之大美、盎然之瑞景,最终在画面和声音的“虚实相生”中达到一种诗情画意,从而为观众带来悦耳悦目的美好体验。
二、悦心悦意:叙事内容的意趣表达
在中国纪录片实践中,特殊摄影技术、画面美化技术以及音乐的渲染创造了超越日常生活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诗意化美感,但山东大学刘志在《艺术范式视野中的审美娱乐价值探微》提出,“表层艺术效果却无法带给人这种深刻的体验性效果,他更多的是使人获得本雅明意义上的神情涣散状态”,而“中华美学”关注的是如何在这种悦耳悦目的形式中注入思想内涵,将纪录片引向“文有尽而意有余”的境界,引领观众感悟、体味、想象纪录片的内容之美,实现更高层次的悦心悦意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