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意动·行动:音乐类综艺节目情感修辞的三重向度
作者 于丹丹 范宇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情感修辞通过技巧运用,触动观众的深层情感,进而增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声生不息”系列音乐类综艺节目,通过使用情感修辞策略将观众聚合,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视听美学价值,更赋予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对节目的价值引领和精神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该系列节目为例,剖析其情感连接、身份认同与价值传播三重情感修辞向度,为当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音乐类综艺节目 声生不息 情感修辞 身份认同 共情传播

“声生不息”系列音乐综艺节目是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其他主流制作单位共同推出的音乐竞唱交流节目,目前已制作并播出了三季,分别为《声生不息·港乐季》《声生不息·宝岛季》和《声生不息·家年华》。节目通过运用情感修辞技巧,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情感与价值的桥梁。从怀旧风格的情感连接,到中华文化的身份认同,再到互动仪式的共情传播,在“情动—意动—行动”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一、发乎于情:视听符号与情感连接

“情动”是电视节目进行情感修辞的基础,通过情感触发观众对节目的投入度和记忆深度。视听符号通过声音、影像、文字等多元符号的集成,触发观众的情感反应,从而构建起节目的情感氛围。“声生不息”系列音乐综艺节目在跨模态的修辞策略中融合了传播者的主体情感,形成与节目内涵的情感共鸣。

1.音乐景观里的情绪感染。音乐的情感属性能够直接触发个体的情绪反应,当音乐的旋律、节奏与特定的景观环境相结合时,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情感场域便应运而生。声音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下,流行音乐的类型、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该系列节目凭借其对音乐的现代化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洞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让观众在音乐景观里获得情绪感染,汲取音乐作品的情感力量。

从“港乐季”的《我的中国心》《万水千山总是情》,到“宝岛季”“家年华”的《橄榄树》《上海滩》等作品,该系列节目通过一首首承载着丰富社会文化信息的歌曲向观众呈现了时代变迁与年代印记。在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下,观众有机会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这些音乐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真挚情感以及人生哲理。观众的情绪不仅被音乐感染,更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内心相契合的情感节点。这种情感的交融与共振,使得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音乐作品产生深刻的共鸣,获得超越时空的情感力量。

2.节目场域中的感情投射。节目环节设置作为一种媒介策略,是构筑节目整体框架与核心内容的基石,不仅关乎节目的形式、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在情感构建与信息传递的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节目中各种符号,都将成为传递节目理念和价值观的媒介,观众在与这些符号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对节目的态度倾向。“声生不息”系列音乐综艺节目通过精心编排的叙事结构,以及使用“情感启动语言”,激活了观众的情感网络,使其在“感知—情动”的反应模式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该系列节目的三季主题分别体现了其核心内涵,议程设置紧密围绕着主题展开。在用音乐解读主题的过程中,节目还融合了现场公演、历史回顾、街头采访、嘉宾幕后以及音乐史科普等多元环节。在“宝岛季”中,节目采用了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模式:主会场作为主要的公演场地;而分会场则每期选取中国台湾文化标志性的景点,通过影像带领观众领略中国台湾的风土人情。一个个轻松愉快的环节不仅与节目主题契合,还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特别是在“港乐季”和“宝岛季”中,节目强调了两地的文化渊源和情感纽带,通过展现炎黄血脉的同根同源,激发两地观众的民族情感,引导两地观众形成积极的文化态度和情感倾向。

3.视觉沉浸下的情感共鸣。视觉符号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能够迅速地传递信息和情感。在节目中,视觉元素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意义,是情感构建的重要媒介。当观众处于视觉沉浸状态时,大脑会更加专注于所观看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对节目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性。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