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情绪诱导与风险规避
作者 徐佳钰 徐江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短视频新闻传播中,情绪的诱发与引导是一个渐进性的动态过程,在环境、技术、社会支持、心理认同等的综合作用下,受众情绪先后经历唤醒激发、扩散传播和疏导沉淀三个环节,并形成不同的传播效果,共同构筑短视频新闻传播的新场域。但在此过程中,焦虑、冷漠、无原则发泄也会诱发社会恐慌、伦理缺场、网络暴力等风险,不利于整个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相关主体注重协同对话,构建共性话语;注重情感动员,强化双向效应;权威回应介入,强化正向作用,以全面规避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情绪诱导风险。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 情绪诱导 伦理风险 网络暴力

情绪诱导是心理学上的重要概念,是对个体或群体情绪及伴随性行为活动进行诱发、引导的动态过程,其与新闻事实共同形成舆论传播的底层逻辑。特别是智媒体时代,在各种传播新技术、新手段加持下,情绪诱导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地位日益凸显,成为业内外研究的新热点。其中短视频新闻因具有内容多元、传播迅速、场景适配、多维交互等特点,使得情绪诱导的机制作用更加显著,并成为短视频新闻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但同样受利益驱动、理性缺位、规制不够等因素影响,受众在情绪诱导过程中很容易走向极端,使得新闻舆情出现复杂演变,稍有不当就会发生舆论失焦,诱发种种伦理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短视频新闻情绪诱导机制进行剖析,明确情绪诱导风险类型和风险规避策略,以便进一步挖掘释放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优势效能。

一、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情绪诱导机制

短视频新闻传播中,受众情绪会经过唤醒激发、扩散传播、疏导沉淀三个明显生发阶段,且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形成整个情绪诱导机制,深层把握其运作规律与特点,是有效应对情绪诱导风险的根本前提。

1.唤醒激发:依托“二元对立”叙事策略的情绪生成。在情绪诱导的初始阶段,“二元对立”叙事可以快速唤醒激发受众个体情绪,并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快速勾连的过程中生成普遍的情感体验,然后在群体加持下迅速升级为典型事件,引发更多受众共鸣共情。“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属于深层结构中的一种逻辑结构,主要是对系统中的一对差异性进行确定,并开展价值分析。简单来讲,就是利用两种力量的冲突达到相应的叙事效果。就传播学来讲,“二元对立”叙事通常辅以悲剧性叙事手法,在新闻标题、消息来源、情感基调上进行情感化、对立式设定,以深层激发激活受众情感共鸣。尤其是在打假类、维权类等类型的短视频新闻中,揭露者通常以弱者、正义的角色定位快速唤醒受众最本真的关怀情绪,然后快速发酵为大范围的共同情绪表达,继而促使权威部门介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2023年,网络知名打假人“B太”在大连暗访揭露“鬼秤”问题时,遭到当地商贩言语威胁,甚至出现肢体冲突。相关短视频一经上传就迅速发酵成舆论热点,随后地方权威部门迅速响应并介入调查,最终对相关商家进行处罚。在此过程中,打假人“B太”是弱者、正义一方,与之对应的商家或相关利益者则是强者、奸商一方,这就形成基本的“二元对立”叙事,可以快速激发受众相应的情绪支持,包括质疑、愤怒、同情等,充分体现了同为消费者弱势群体的深层共鸣,当然也有消费者对维权程序正义的内在呼唤。

2.扩散传播:情绪气候驱动下的快速传播。在情绪诱导完成最基本的唤醒激发环节后,各类情绪会随着短视频新闻评论的交流出现进一步的整合发酵,随后进入新的机制阶段,即扩散传播阶段。社会交互更多发生在具有相同或相似趣缘、经历、经济等的个体之间,这就是社交媒体时代人际关系同质化演进的基础逻辑,并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指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可以通过情绪对比实现自我调整,借此保持与其他交往者的情绪一致。某种程度上讲,在短视频新闻传播中,受众情绪体验不是独立变量,会在舆论环境、新闻语境、情绪情境的综合作用下进行复杂演变。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