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电影角色成长叙事研究
作者 王则皓 刘静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迪士尼动画电影往往凭借成功的角色塑造而深入人心。经典影片中角色的成长叙事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而是多重因素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迪士尼善于为角色成长搭建多重空间,这些空间既是角色的物质与心灵基础,也赋予角色超现实的人生体验。这些角色常常在“他者”设置的各种话语桎梏中,经历从“本我”到“自我”的不断磨砺,最终完成“超我”的蜕变与成长。本文通过对迪士尼经典动画作品中影响角色成长的因素与叙事策略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动画电影角色的成长叙事如何凸显角色的内在精神,同时分析其传播策略,为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水平与文化输出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迪士尼动画 叙事空间 电影角色 女性角色

全球化背景下,电影艺术能够跨越国界,连接不同文化,因而逐渐成为文化竞争的重要领域。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全球影响深远,其塑造的诸多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更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角色的成长往往由多重因素共同建构,无论是多元空间的设置,还是“他者”因素的介入,抑或是性别文化的影响,不仅为角色成长注入鲜明的精神特质,也使之构成了对传统话语秩序的反叛。迪士尼动画电影在展现角色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融合异域文化元素和跨文化传播,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与精神共鸣。

一、成长探寻:从现实空间到超现实空间

美国作者苏珊·桑塔格将电影视为一种“空间的艺术”,认为电影空间是一种复合性的、虚实相生的能指空间,能够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话语参与影像表达,从而强化影像意义的输出效果。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首次提出“空间生产”概念,并划分了物质、精神、社会三种空间类型,大大拓展了空间的内涵。美国学者爱德华·索雅将空间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三个维度,使影像实践中角色的成长叙事具有了更为深邃的阐释维度。在迪士尼动画电影中,从现实世界到抽象夸张的超现实世界的多维场景应用,正是空间以影像形式介入角色成长叙事的具体呈现。

1.第一空间:角色成长的物理空间。索雅将偏重客观性和物质性的物理空间称之为第一空间。第一空间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与模仿,为动画角色提供最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场所。影片中对道具、陈列等空间元素的设计与运用,为角色的建构与成长提供了重要助力。

例如,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故事,其中融入了许多典型的中国符号,包括传统发饰、龙、团扇、笛声等。这些符号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也是木兰成长的细节表现。影片中,木兰在一个雨夜与父母话别的场景通过其主观视角呈现,富含“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中式美学意蕴;背景音乐的笛声则表现了木兰内心的挣扎。发饰与入伍文书在特写镜头中“一放一拿”,标志着木兰身份的重大转换;而巧用扇子扭转战局,则展现了她向死而生的胆识与谋略。

在动画电影《海洋奇缘》中,汹涌的海洋空间也参与了角色莫阿娜的成长叙事。莫阿娜出发前所处的空间色调阴冷、毫无生机;待她完成使命归来后,整体空间色调明亮而富有活力。影片色调的转换,伴随着莫阿娜从迟疑徘徊到勇往直前的心境变化,也成为她成长的直接见证。此外,《夏日友情天》《寻梦环游记》《超能陆战队》等迪士尼动画电影在角色成长叙事中都融入了异域景观。这些依托于真实场景构建的第一空间,一方面将不同地域景观及文化符号纳入同一空间序列,赋予影片鲜明的异国风情烙印,让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产生新奇感。另一方面,这些景观很容易让观众找到与自身生活体验相近的元素,特别是图腾、宗教图像等文化符号,能够极大增强观众对影像的认同感。同时,异域景观元素的融入也为迪士尼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消弭了心理隔阂。

2.第二空间:角色成长的理想化空间。“第二空间”指想象化、符号化以及观念投射的空间,既可以以理性方式构建,也能以非理性方式表现乌托邦式的愿景。迪士尼动画电影打造的影像乌托邦与现实世界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照,创作者在表达对现实不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为角色的成长与蜕变提供了前进动力。

例如,《花木兰》为木兰的成长搭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文化空间:面对打小抄、摇头晃脑的木兰,她的父亲不仅没有加以斥责,反而流露出理解与尊重;面对女扮男装的木兰,皇帝不仅没有追究其欺瞒之罪,反而对她的英雄行为予以嘉奖。传统文化中带有控制甚至压制意义的父权与皇权在此被屏蔽,使木兰得以逃离男权主义的现实空间,为女性摆脱束缚、追寻自我提供了可能。再如,《疯狂动物城》结尾,形形色色的动物在一起和谐共舞,繁华的动物城正如影片的英文名“ZooUtopia”(动物乌托邦)所隐喻的那样,成为一个无限开放且包容的空间,最大化地接纳了边缘群体,为不同个体提供了良性成长的空间。

当然,现实世界中并不能彻底消除等级偏见和性别偏见,很多难题与困境也依然存在。但观众依然愿意相信这些动画影片所表现的平等与和谐的空间。迪士尼动画电影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它可以灵活构建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现实时空。这些空间顺应了人类趋美向善的内在心理需求,也满足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想象。

3.第三空间:探寻生命意义的精神空间。“第三空间”既是对“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解构,又是对它们的重构,意在挑战传统话语秩序,为个体探索生命意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第三空间中,主体性与客体性、抽象与具象、真实与想象、精神与肉体、意识与无意识等多元化元素相互交融,让角色成长叙事产生了更加复杂的诠释维度。迪士尼动画电影所创设的第三空间,正是帮助主人公在既有话语体系下突破客体限制、探寻主体意识,并在摆脱身体枷锁、实现精神升华的过程中完成成长。

动画影片《心灵奇旅》中的乔伊与《寻梦环游记》中的米格都曾因追逐梦想而陷入自我迷失。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