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达、认知、认同: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实现文化增值的路径探析
作者 程海燕 姬莉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化信息的触达、认知、认同是这个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节点。本文对上述三个关键节点所构建的认知路径进行探析,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实现文化价值的增值。在文化信息触达层面,要充分利用任何能够承载信息的事物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符号认知层面,要通过具身认知和转文化传播的方式降低跨文化认知障碍;在文化价值认同层面,要重视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作为介质的功能,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外传播 中国故事 文化增值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传播内容,传统文化涵盖了民族历史进程中累积的各种思维观念、社会制度和文化元素,是中国当前现代化进程扎根的深厚土壤,唯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这一中华文明漫长发展历程的结晶,我们方能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明晰国家未来的走向。然而,目前中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发声力度尚显不足,而且面临着部分海外媒体对我国进行失实和负面报道的境况。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文化产品的本质涉及对文化象征符号的接纳,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播不仅关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更深刻关联国家在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将直接作用于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因此,探索和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如何实现文化增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往研究文化增值的文献多宏观地做笼统阐释或微观地从具体案例中分析实现文化增值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从跨文化传播中的触达、认知、认同这三个关键节点搭建起的框架入手,探讨现阶段在以上渐进式环节中可以实现文化增值的实践路径,从而在不同阶段更有效地提升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实现文化增值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传统在向现代社会生活转化的过程中,既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梳理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文明因素,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1.文化增值本质是知识的交集与整合。文化增值是指文化产品或服务在跨文化市场上传播时,在目标市场获得认可和喜爱,从而实现价值提升的现象,其本质就是传受双方知识范围的交集和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具有强烈的本土特点,许多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原生文化内容很难被外国受众准确解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时一定会面临的挑战就是“文化折扣”。因此,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尽可能地扩大传受双方的认知交集,在认知交集中寻求共鸣和认同,提高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度,减少文化折扣、实现文化价值的提升。

2.传承:深植传统维护中华文化本质。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和社会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何维护其根本特质和原貌、防止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传播者要扎根中华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炼其中的共性元素,使之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一次信息编码转换从而被一般受众接收后,要始终以中华文化为原点,牢牢稳定文化产品中的中华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编码,将其对接外来文化人群的认知体系并转换成为可被外来文化人群理解的信息。

3.重构:融合当代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融合当代文明”强调的是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它要求传统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接纳现代文明的元素。一方面,随着当代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受众对文艺作品也产生了趣味化、碎片化、审美化等新需求,相应地,传统文化也要紧跟实践方式的变化,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在该过程中预见和引导文化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