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特征与传播创新
作者 于磊
发表于 2025年2月

互联网的崛起、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各类智能技术的应用,促使全球新闻业快速进入数字化时代。以平台为基础设施的技术媒介持续嵌入日常生活,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新闻业都面临沦为“沙漠上的布道者”的风险,数字化转型成为其必由之路。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风向标,获奖的新闻作品不仅具有专业的权威性,更具有实践的导向性。笔者以第33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作品为样本,解析其内容特征与传播实践,探究数字新闻内容生产的新经验与规律,以期为数字时代的视听新闻生产与传播创新提供参照。

一、第33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作品的典型特征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短视频作品共30件,占总获奖作品的7.96%,涉及新闻专题、国际传播、新闻纪录片、典型报道、融合报道等多种项目类型。这些短视频获奖作品呈现出视角基层化、风格网感化、故事精简化等典型特征。

1.视角基层化。基层视角是理解基层传播的回望与延续。从第33届中国新闻奖来看,短视频作品多以基层视角为支点展开新闻叙述,例如,重庆华龙网刊播的《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就以重庆市民为切口,讲述重庆人民自发集结协助森林消防等专业救援团队灭火的景象。由江西省掌上昌南客户端刊播的《脑瘫外卖小哥的小年夜》以脑瘫外卖小哥阿龙这一基层人物为视角,真实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时代主题。

此外,由人民网微信公众号刊播的《为了我们吃好,他们有多拼?》、新华社客户端刊播的《人民情怀》、中国日报B站官方账号刊播的《为什么这个爱吃“苦”的佤族寨子,名字却叫“幸福的地方”?》等作品从为人民服务的视角讲述了感人至深的家国故事。基层视角不仅确保了媒介与传播对象的有效链接,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传播困境,还以下沉式对话的语态与姿态奠定了对话的前提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与报刊、广播乃至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数字平台无论在受众范围还是使用频度上都呈现出几何级的量变。由此看来,基层视角或将成为庞大网络受众群体看见数字新闻的“窗口”。

2.风格网感化。“网感化”是数字原住民和早期数字移民的集体性格投影,表现为后现代式思维、二次元式交往、宅萌呆式生存、非线性式表达、碎微式理解、发散式创意等,这些既是网感的表征也是网感的来源。与传统新闻业所依托的媒介物不同,数字新闻业告别了报纸、广播、电视等难于反馈的技术装置,而转向以互动和反馈为中心的社交媒体平台。这一过程中的媒介偏向使得去宏大语境、去庄正严肃的“网感化”话语移步前台。

第33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作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主要从人物塑造、视觉建构层面增强“网感”。如在中国日报网刊播的《A mega project to benefit everyday life》(同时照12000面镜子是什么感觉?)中,主持人就采用“仿真实验”的方式解读被称为“超级镜子”的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颇具网友平台直播的意味,并借助融合动画、XR(扩展现实)、虚拟制片等新技术提升网感。中国军网刊播的《PLA》,以网友口吻的“Peace Loving Army”对“PLA”的经典内涵展开高度自信的诠释,并在视觉建构上采用国际化、平台化的画面语言,与传统媒体的话语方式形成鲜明区隔,实现中国军队理念、形象的软传播、巧塑造。整体而言,短视频新闻充分借用平台话语方式传播时代强音,增强了主流媒体的贴近性与亲和力。

3.故事精简化。如果说视角和风格是短视频新闻的骨骼,那么故事则是其丰满的血肉。“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是新闻样式中的两种模式,其中“故事模式”区别于新闻讲述的严肃方式,以大众乐见的故事化倾向为逻辑遵循,成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经典界定的补充和拓展。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