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音乐文化国际传播实践
作者 梁寒琰
发表于 2025年2月

广西艺术学院依托广西本土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发挥面向东盟独特的区域地理发展优势,于2012年创办了中国—东盟音乐周(以下简称音乐周)。音乐周以民族艺术展现时代风采、以民族文化凝聚合作力量、以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根植本土、面向东盟”的学术品牌,搭建“中外荟萃、古今融通”的艺术舞台。音乐周致力于民族音乐艺术的守正创新,聚力于当代音乐创作的多元发展,多年来已成为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节等高校创办的国际化音乐平台并立的知名活动品牌,并以绚丽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多维交融的传播特性,在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艺术传播和文化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活动概况

音乐周连续举办了13届,先后与26个国家及地区的68所高等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国内外专家、乐团来访人数共计2385人,其中东盟国家人数超1000人、占比约42%;深化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民族音乐文化层面的艺术对话与合作发展。

1.音乐活动与学术研究的聚合发展。音乐周秉持开放融合、多元发展的艺术理念。截至2024年10月,共举办音乐会179场,推出国内外当代作曲家创作的1600余部音乐作品、举办高峰论坛32场以及开展专题讲座、东盟乐器工作坊、专业比赛、论文评选等系列学术活动,产出研究论文、学术专著、音乐作品、乐器改良专利等系列成果,以立体化模式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艺术人才,进一步推动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守正创新。借由音乐周的培育展演和平台传播,广西艺术学院创演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项目、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扶持项目等支持,荣获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等奖项,以民族艺术展现了时代风采,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2.专业领域与大众传播的互动共促。作为在专业领域中致力于当代音乐创作和民族艺术传播的学术品牌,音乐周除了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音乐厅等专业场馆举办学术活动,还与政府部门合作在南宁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崇左市大新明仕田园景区等地举办惠民音乐会。这些活动不仅扩大了音乐周的传播辐射力和公众参与度,还促进了专业学术品牌和大众文化传播之间的良性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社会美育服务功能、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音乐周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加强协同合作、拓展辐射半径。借助大众传媒和新媒体的文化传播优势,音乐周正在从专业场馆走向城市景观,融合历史文化古迹、民族特色建筑和自然山水风光,以沉浸式音乐赏析拉近专业音乐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认知距离,打破学院音乐创作与社会艺术美育之间的专业壁垒。另一方面,优化市场定位、强化专业管理。主办方正在加强音乐周的市场化管理和团队化运营,以国际化艺术视野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进行市场调研、方案策划和经营管理,注重专业学术成果的有效转化与互动传播,进一步凸显音乐周品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品牌价值的双赢。

3.学术品牌与音乐传播的协同发展。音乐周推进融合艺术新质发展和强化数智建设,紧紧把握“人工智能”“艺科融合”“学科交叉”等未来发展新趋势,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项目协作、提升音乐传播效度、强化学术品牌建设。音乐周是展现本土音乐艺术与东盟艺术文化的重要窗口,相关主办方正在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信息建设、民族学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等领域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和项目合作,着力开拓线上线下创新联动和音乐虚拟仿真展陈,持续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和国际传播效能,展现传统民族乐器和当代音乐创作的独特魅力。高校参与主体也正在借此良机提升高校美育教育和社会服务水平,助力探索数字化技术与非遗传播的深度融合,有力推进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内容特色

音乐周的核心是音乐传播,展演的音乐作品兼具民族艺术与时代风采、民族特色与文化创新、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的特点,这些内容特色使其具有较好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