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娱领域集中整治的纵深推进,短视频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相关治理主体如何围绕各自角色定位,持续完善细化政策内容,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技术、自治等手段,重点解决短视频在内容、平台和版权方面的关键问题,已经成为业内外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总结了短视频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包括:加强靶向治理,推进精准施治;强化自我规约,深挖技术效能;完善平衡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为相关主体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短视频治理 版权生态建设 法律体系建设 微短剧治理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人,短视频进一步向各类网民群体“渗透”,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人,成为网络视听第二大应用。短视频时代的全面到来,进一步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格局,充分释放了短视频的传播效能,但大量不良内容的存在,以及各类失范行为,严重破坏了网络生态环境,制约了短视频产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打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但客观来讲,现行治理体系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短视频不良内容泛滥、版权侵犯、个体规训、伦理失范等问题,需要从内容、算法和版权等维度入手,坚持宏观与微观结合、系统与精准协调,构建动态化、开放化的综合治理体系。
一、加强靶向治理,推进精准施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创作者不惜通过谣言贩卖、符号炫耀、色情暴力、情感冒犯等博取关注,严重破坏了短视频生态系统。对此,政府监管部门要加强靶向治理,聚焦负面因子,积极推进精准施治,增强短视频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微短剧治理。近年来,微短剧迅猛发力,并成为全新的短视频形态,《2023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达到373.9亿,预计2024年将超过500亿。但是在资本驱动下,许多微短剧出现了价值导向偏颇,过度娱乐化、内容低俗化等问题。如快手上的微短剧《学校里的疯子》,虽然播放量高达2亿,但内容中充斥着各种黄色段子,对青少年群体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强微短剧的靶向治理,出台具体政策导向进行规制、引导,确保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如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等,对微短剧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从内容创作、题材选择、生产管理等维度入手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国家监管部门还要进一步细化治理方向,积极开展“小程序”类微短剧专项治理工作,推动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发展。
2.加强短视频伦理失范治理。在技术红利、流量加持、资本驱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短视频生态场域内存在着严重的价值扭曲,并集中体现为技术功能局限、主观情感错位、独立思考缺位、主流价值观淡化等问题。因此,国家监管部门、平台方必须加强短视频伦理失范治理,从网红乱象、恶意丑化、违规营利、色情营销、打赏失度等乱象入手,加强专项治理,营造健康向上的行业生态。2023年,中央网信办继续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出台“十三条”明确“规范信息来源标注”与“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的要求;对包含低俗擦边、暴力血腥、炫富拜金、暴饮暴食等不良导向信息的短视频进行专项整治;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多发等乱象,督促短视频平台强化内容审核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家监管部门还要进一步细化治理标准,对短视频评论、弹幕内容、标签设置等进行更为细化、精准的治理,从内容创作的主客体两方面入手,切实增强短视频治理的渗透性,全面提高政策规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