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的河南实践:数字技术赋能国风内容生产
作者 董彦君 李建伟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近年来,河南省媒体机构将传统文化、技术、艺术有机融合,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符号传达“听声入境,看画传神,声画结合,虚实交织”的中式美学意境,形成了兼容并蓄的中国风格,展现了河南文化的艺术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凸显了河南文化的原创力,获得了社会认可。本研究探析中国叙事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国风内容生产的重要实践路径,对于助推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技术 中国叙事 河南实践 国风节目 唐宫夜宴

从2021年《唐宫夜宴》节目一炮走红,到《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河南卫视国风系列节目持续破圈,其叙事中大量使用了神话母题,这些母题主要涵盖神话人物的经历、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其相关的某些特定议题。这些节目通过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重构与演绎,从而形成新型叙事体系的数字空间,组建了与现实世界映射、交互的虚拟世界。

一、神话谱系建构:数字化语境下混合叙述样态再造

河南本土的国风节目依靠运动的时间和变化的空间讲述故事,使纷繁复杂的事件和不可量化的情感得以表述,用空间载体的思维方式去呈现历史、神话故事、人物行为,然后将其解构重组,合理运用叙事技巧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有效帮助观众提升虚拟空间的整体观感。以口承形式讲述唐宫夜宴的舞俑、少林寺的武僧、洛河的洛神等人物经历的神话故事和以文本形式流传至今的《封神榜》《西游记》等神话故事都拥有完整的故事元素,而西游体系、封神体系和远古洪荒体系,为中国叙事的河南实践提供了素材。

1.从互文改编到现代文本融合进阶。河南卫视在早期侧重于对单一故事文本进行视觉重述,即延续“叙事始于叙史”的逻辑,直接再现神话文本篇章的内容,在不超过原始文本的限制条件下,完成文本内容的可视化。历史与神话,自其诞生之初便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它们不仅是过往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故事不断地被创造、加工乃至重塑,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各式各样的人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河南文化需要更多的再创造,而数字元素为河南文化重塑提供了物质基础,数字思维也通过媒介数字化渗透到社会文化中,影响人的思维和知觉模式。

国风题材的内容生产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文本边界,并与其他传统文学文本相互关联,通过多个文本互文融合,使故事结构更加丰富饱满,故事背景和情节推进也得到了重新诠释,从而将节目文本的叙事线索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将水下舞蹈和曹植的《洛神赋》进行了创意结合,是对辞赋《洛神赋》和王希孟的画作《千里江山图》进行的互文改编。

国风故事文本是作者观察、总结、提取和处理生活后的框架,以进一步塑造人物和反映主题,它在创作中依赖故事而具体化。国风节目文本从观众角度添加了具有流行文化的现代文本,巧妙缝合了观众与原创故事文本之间的文化鸿沟,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例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沿用了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的经典妆容服饰,通过结合当代人的视觉审美来讲述唐朝舞俑的故事,一群穿着唐朝服饰嬉戏的少女成了观众眼里熟悉的陌生人,无论是从设定的铺陈上还是剧情的设计上,都达到了让观众共情的效果。

2.作为共同记忆的艺术作品。自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吹响国风内容生产崛起的号角以来,《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梦莲》《丽人行》《纸扇书生》《少年奇妙游》《琵琶赋》等国风节目拓展了中国叙事的河南实践路径。唐诗体系、宋词体系、西游体系、封神体系、山海经体系、宗教体系以及远古洪荒体系,为创造中国风韵的叙事提供了素材。受众不仅希望在节目中看到历史、神话故事,更希望在叙事中看到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相。

基于数码技术的视听节目交互记忆系统是一种团队共同编码、储存与检索的机制,通过数字技术的介入,国风节目可以有机地收集和存储集体文化记忆,从而与事件的发生或文化的产生建立联系,促使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及地理位置紧密结合,构建出具有具身性和在地性的混合场域体验。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