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及其启示
作者 陈敏 何玲玲
发表于 2025年2月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需以史为鉴,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参照与启示,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同错误思潮展开正面论战,与时俱进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推进宣传普及。

关键词:建党初期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国共产党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凭借有序的组织领导,通过创办红色报刊、成立红色机构、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等,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力度和影响深度,形成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境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旧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挽救国民于危难之中,中国社会有识之士率先行动起来,纷纷学习、介绍并引进国外的社会思潮、“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也被介绍传入中国。

1.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一方面,19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如同一张张巨网束缚着中国发展,企图将中国变成其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永久性市场,是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与中国的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促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是为“半封建”。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由谁领导、运用何种理论指导并承担这一伟大历史使命,成为彼时摆在社会有识之士面前的时代新课题。

2.社会有识之士为拯救民族危亡多方奔走。为拯救民族危亡并救民于水火,中国社会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多方奔走,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救亡图存实践,但终究未能彻底改变旧中国被剥削被压迫的困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启发人们,只有具备新思维,且掌握先进科学理论的先进阶级,才能挽救中国的前途命运。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光芒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芒,使中国有识之士将救国眼光由“学欧”转向“学苏”,他们以俄为师,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运动。

3.各种社会思潮互相碰撞。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积极介绍、研究并传播西方新思潮和“主义”,一时间各种社会思潮、“主义”相互碰撞。为了扩大影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立场主义的拥护者分别围绕“问题和主义之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议题展开积极论战,在论战过程中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力、影响力,使进步青年拨开“思想迷雾”,最终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坚力量。

二、建党初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践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主动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开启了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征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多元化、受众大众化、内容系统化及效果高效化,为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1.创办《劳动周刊》《向导》等红色报刊,打造宣传阵地。“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因此,创办红色报刊成为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组织动员革命群众的关键举措。

建党初期,全国各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针对特定群体先后创办了一批红色报刊,这些报刊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打造了宣传阵地。如针对工人阶级创办的《劳动周刊》《向导》,针对青年学生创办的《先驱》《青年周刊》,以及针对妇女群体创办的《妇女声》。这些报刊刊载大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文章和评论,如被工人阶级称为“明灯”的《劳动周刊》,开设“评论”“社会调查”等栏目报道全国工人运动发展状况,向工人阶级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向导》开辟“时事评论”等专栏,批驳改良主义错误主张,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革命纲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了阵地支持。

2.成立“新时代丛书”社和人民出版社等红色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经典著作。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