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社会应用的加速为跨文化沟通和传媒系统变革提供了新契机、新动力。为充分发挥智能技术在东北亚传媒领域的积极作用,促进更深层的东北亚文明交流互鉴,需维持文化主体自觉,在技术赋能上寻求智能技术与东北亚传媒实践、视听叙事的系统性互融,探索政企研多主体协同的传媒教育改革路径。善用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技术遮蔽下的价值和伦理隐忧,为推动技术向善贡献东北亚智慧。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传媒实践 跨文化传播 东北亚传媒
智能技术正在突破我们对传播方式、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想象力边界,由此具有深塑媒介化区域传播的潜能。为探索数智技术与传媒实践互融互嵌的当代经验,重新寻找智能传播时代东北亚对象国、对象地的主体性与确定性,东北师范大学于2024年9月28日召开了“数往知来·智周万物——数智时代东北亚传媒”第三届(2024)东北亚传媒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美、日、韩、俄等国的专家学者参会,共话东北亚传媒在数智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价值检视,为寻求东北亚传媒发展与国家文化传播力提升,发出东北亚声音,贡献东北亚智慧。
一、电影叙事为锚:技术赋能东北亚视听传播共同体构建
东北亚各国文明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其中,以电影为代表的视听叙事体系是推动东北亚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促进民心相通、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地域影像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在地话语,是表征特定国家文明的重要面向。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教授以《新中国东北电影的价值及新时代东北电影的发展》为题,聚焦“东北电影”这一核心对象,探讨了数智技术赋能区域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他追本溯源,通过剖析东北电影的发轫历程,从电影工业化、人民性及视听语言三个维度肯定了东北电影对中国电影现代化的突出贡献;进入新时代,东北电影为赓续东北文化历史、纠偏地方刻板印象开辟了新的叙事路径,未来还需挖掘科幻、现实等多样化主题类型,促进东北地区当代价值的针对性转化,对外传播东北时代风貌。他指出,为应对区域之变、时代之变带来的诸多挑战,需抓住新一轮技术范式革命的窗口期,积极推进电影产业智能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特别是ChatGPT系列技术的电影应用,从制作水平、题材、营销等方面拓展“智能+电影”的应用场景;同时,突破产业、文化与地域界限,即推动东北电影产业与科技、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完善与国内外优秀电影制作机构的多方合作机制,协同提升区域电影叙事的国际视野,以电影为媒促进更加紧密的东北亚文化交流。
基于电影历史书写的西方中心主义定势,亚洲电影被视为建构区域主体性的方法之一,关于如何激活数智技术在促进东北亚视听共同体层面的效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教授提出了大数据与AI技术驱动下的东北亚电影合作构想。他认为,将计量技术、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化技术与电影知识体系相结合,搭建开源共享、人机协作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展现出了AI赋能跨地域电影资源整合的可能性。因而,面向中、日、韩等国的开放电影知识平台,可再激活各国电影叙事体系中的历史文化元素,成为东北亚地区不可或缺的电影数字基础设施,为创新东北亚文化交流渠道提供可能,亦是形塑东北亚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也关注到电影历史与电影研究的不平等现象,将“行星电影”和“行星视觉”转向视为抵抗固化自我视角、建构整全世界观的创新性构想。他从达德利·安德鲁对电影史的五阶段划分入手,指出即使在强调流动性的“全球电影(Global Cinema)”阶段,其知识生产范式及地域话语同样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而“行星电影(Planetary Cinema)”或可克服该困境。所谓“行星电影”是以全球化为本体论和认识论范畴,旨在探讨电影和相关媒介如何构建和反映地球形象,进而审视人类与地球关系的电影理论。李洋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理论、地质学、数字计算和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思想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观念和太空认知变化的探讨,视觉媒介技术进步带来了“行星视觉”转向。具体而言,“行星思维”超越地球表面的地理、民族和地缘政治藩篱,试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和对地球系统的整体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