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营商业报刊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中具有特定年代性的产物,其特点是重商轻政,以盈利为目的;但在民族危亡之时又毫不犹豫地发出救亡图存的呐喊。创刊于抗战后期的云南民营商业报纸《正义报》就以“抗日救亡”“统一战线”为宣传主线,把爱国主义思想渗透到各类宣传报道中,虽然其宣传立场和宣传方向是随着自身发展阶段逐渐演变的,但其彰显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当时的民族精神塑造、民众思想引领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正义报》 爱国主义思想 民营商业报纸 抗日战争时期
1943年10月10日,《正义报》于云南正式创刊,1953年7月31日停刊。在《正义报》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受时代背景、阶级立场、办报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其宣传立场及宣传方向发生了演变,爱国主义色彩逐渐彰显,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时期等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正义报》的创立及办报宗旨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新闻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与冲击。但此时,在作为抗战大后方的云南,新闻业却有了新起色。其原因有二:一是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遭受的破坏程度较低,资源保存比较完善;二是许多发展成熟的报刊在战火中受到破坏,为继续发展,纷纷迁往云南出版,如南京的《朝报》等南迁活动对云南当地报刊的创办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这一时期云南的报刊业迅速发展,多家地方性报纸创刊,《正义报》便是其中之一。
1.《正义报》的创立背景及发展历程。全面抗战爆发前,云南的报刊业已处于没落状态,原本在昆明创办的十家日报由于无法经营而相继停刊,仅剩下依靠强硬后台支撑的两家日报——由国民党省党部主办的云南《民国日报》和由云南省政府主办的《云南日报》。1938年后,云南报刊业逐渐“回暖”,其中民营报业发展尤为迅速,这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地方军阀和实力派人物崛起,在势力之争中,各派系都想要通过办报来掌握舆论主导权,提升自身社会地位及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怀抱爱国之情的企业家想要通过办报,让更多民众看到国家民族危亡的境况,以激发广大民众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情感。因此,抗日战争期间,新创办于云南的各类报刊总数多达260余种。
在这一背景下,《正义报》走上了历史舞台。《正义报》由云南地方财团创办,早期的出资人是中国富滇银行总行长陆子安,一年后变更为时任昆明中国侨民银行总经理、云南省财政厅厅长的林南园。二人财力雄厚,因此较之同时期的其他报刊,《正义报》在经济方面的困难较小。但由于第一、二任社长没有精心经营,只是将其作为“跳板”来谋求政治升迁,所以《正义报》在创刊后的一年内并没有发展起来,始终处于摸索阶段。从1944年底到1945年初,林南园接手《正义报》并任常务董事,阮以仁任社长,两人统一了办报理念,并购买先进的办报设备,丰富报纸内容,《正义报》的市场逐渐打开,销量上涨,到1945年下半年,已成为昆明市内所有报刊中销量最多的一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国民党当局企图在西南地区继续控制舆论,发起了“九九整肃”运动,在昆明全市范围内开展突然性的大搜捕,一夜之间逮捕了400余名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师生和民主人士,其中包括70余名《正义报》工作人员,经此一难,《正义报》被迫停刊。三个月后,即1949年12月9日,《正义报》复刊,后又在共产党领导下发行至1953年,此后退出历史舞台。
2.《正义报》的办报宗旨。《正义报》共有三任社长,其中第三任系阮以仁。阮是《正义报》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社长,其与出资人林南园在共同的办报理念下,决定把《正义报》与“官报”“党报”区分开来,将其性质定义为商业性报纸,以工商界人士和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为工商界服务”为宗旨,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正义报》创刊时正值抗日战争后期,“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宣传也是民办商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遂后期进一步将“以宣传抗日救亡”作为宗旨,主动与进步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约稿,宣传民主自由,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与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