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两种语言中,代词的使用有显著差异。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也就是说,汉语中名词重复现象更多,英语则往往使用代词,避免名词重复。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如果英语句子中包括具有实际指称意义的代词,我们通常需要将其指代的具体内容还原出来,这样处理可让汉语译文更为可读,也更为通顺。考研英语中尤其需要将代词指代内容翻译出来,这不仅是提高译文质量的要求,也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代词在上下文中指代的内容,因此,能否还原代词指代内容是考研英语翻译的重要考点。
接下来,我们通过考研真题中的句子来看英译汉中代词的翻译策略。
例1:One more reason not to lose sleep over the rise in oil prices is that, unlike the rises in the 1970s, it has not occurre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eneral commodity-price inflation and global excess demand.(2002年真题)
译文1:不应该因油价上升而失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 20世纪70年代的上升不同,它发生的背景不是普遍的物价通货膨胀及全球需求过旺。
译文2:不应该因油价上升而失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 20世纪70年代不同,这次油价上升不是发生在普遍的物价通货膨胀及全球需求过旺的背景之下。
译文比较:在此句,it是从句中的主语,该代词出现的上下文里有多个名词:原因、失眠、油价上升、20世纪70年代。如果将it译为“它”(如译文1),就不能清楚地说明到底指代什么,从而造成阅读理解困难。即使读者通过分析上下文能够确定it指代“油价上升”,这样的译文读起来也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因此,将it还原为“这次油价上升”的译文2,明显更为可取。
例2:But it never seems to get around to noticing the cultural and class biases that so many former buyers are complaining about. If it did, it would open up its diversity program, now focused narrowly on race and gender, and look for reporters who differ broadly by outlook, values, education, and class.(2001年真题)
译文1:如果它注意到了,就会开设多样化栏目(目前只限于关注种族与性别),雇用那些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各不相同的记者。
译文2:如果新闻业注意到了,就会进一步扩大其员工多样化项目,不只关注记者的种族和性别,而是寻找更多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各不相同的记者。
译文比较:这里划线部分句子中的it为主语,如果将其译为“它”(如译文1),译文几乎无法令人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当代词出现在需要翻译的句子(或从句)之首,尤其是用作句子(或从句)主语的时候,我们通常有必要考察上下文,将该代词指代的内容还原出来。本句中,it指代的是“新闻业”,而且是句子的主语,将其还原为“新闻业”,读者才能读懂该句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