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季子白盘首次展出始末
作者 刘东
发表于 2025年2月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虢季子白盘,简称“虢盘”,高39.5厘米、长137.2厘米、宽39.5厘米,重215.5公斤,是目前所见体积最大的西周青铜器。此盘早年为晚清淮军著名将领、安徽合肥人刘铭传(1836年至1896年)所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的后人将它捐献给国家,并在合肥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首次公开展出。笔者最近偶见一张虢盘首次展出时的老照片,下面结合相关资料,探寻一下虢季子白盘的流传以及首次展出的经过。

偶得虢盘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西乡人,淮军著名将领。1885年,清政府宣布台湾正式建省,刘铭传被委任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在6 年的任期中,他在抵抗法国侵略台湾、台湾近代化建设、文化建筑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杰出爱国人士,如今他的家乡因他而改名“铭传乡”(今属合肥市肥西县)。

作为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刘铭传还有一段收藏文物的佳话。清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虢川司,为郿县官吏徐燮钧所得。徐燮钧为常州人士,卸任后将虢盘带回常州,后来太平军占领常州,虢盘又转入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府中珍藏。

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清军攻克常州,刘铭传驻军护王府。一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正在挑灯夜读的刘铭传听到窗外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声。他寻声而出,原来是屋后战马吃草时,笼头上的铁环碰击马槽发出的响声。再举灯细观,这马槽青幽古朴,四壁各有两只兽首衔环,器壁纹饰精美,命仆人将其洗净后,发现器底还有密密麻麻的古文字。他察觉此器定是一件非同寻常的古物,于是命人将它秘密运回合肥老家刘老圩。

战事结束,刘铭传回乡期间,请邻县一位精通古文字的老儒生黄从默考证此物的来历。黄从默对器底铭文考证一番后,告诉刘铭传:从器底的11 0字铭文来看,这是一件西周时期一个叫虢季子白的人铸造的铜盘,铭文记述了虢季子白的战功以及周王对他的表彰与赐赏,铸此铜盘希望子孙永保祖先功业。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