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达2000年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中,黑釉瓷器始终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存在。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黑陶,其黑色的色泽显然是早期文明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渗炭工艺的应用使得黑陶呈现出纯粹的黑色,为中国陶瓷文明的色彩体系奠定了基础。
但各色瓷器发展的历程各有不同,以古人之思维,黑色每每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陶瓷工匠们极力要摆脱这一釉色的束缚。直到有一天,匠师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黑色,并巧妙地将其融入瓷器之中,创造出层次分明的美感,使之成为其他釉色的参照基准。可以说,在整个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中,黑色既为始,亦为终。
黑釉瓷器的生产可以上溯到成熟瓷器创制的东汉晚期,而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角色,不经意间在中国陶瓷的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两晋时期,真正的黑釉瓷开始出现。浙江德清窑在这一时期烧制的黑釉器,釉面滋润光泽,色黑如漆。南北朝时期,黑釉烧制技术传入北方,河北、河南等地的窑场也开始烧制黑釉器。进入隋唐以后,黑釉器在北方各窑场大行其道,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许多窑场均开始批量烧制黑釉器。而在南方,黑釉器烧制技术经由婺州窑、瓯窑南下,影响了福建东南一带的窑场。宋代是黑釉瓷的繁荣时期,其间黑釉瓷的生产地区迅速扩大,出现了大量专门烧造黑釉瓷的窑场。

磁州窑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窑,以其独特的黑釉瓷器而闻名遐迩。窑址分布在河北省邯郸市的峰峰矿区彭城镇以及磁县观台镇一带,以观台窑为中心,因其地宋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又因磁州窑的影响力极为广泛,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均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烧造,例如河南的当阳峪窑、山东的淄博窑、陕西的介休窑等。即便是南方地区的江西吉州窑、福建晋江磁灶窑等也深受其影响,从而在宋元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
提及宋瓷,世人多论“ 汝官哥定钧”,实则所谓“五大名窑”不过是宋瓷有顷之一,仅代表了士大夫清雅艺术的审美取向,而磁州窑则是民间艺术的智慧结晶。
古雅朴拙
“ 鸡心罐”是宋金时期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器型,因形似鸡心而得名,钧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窑口皆有烧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