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谁不爱“丁香”
作者 戴学文
发表于 2025年2月

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李渔才华洋溢,于文学、戏曲、景观设计等领域皆有成就。因其生活艺术与美学主张,后来经常被人尊奉为“生活美学大师”。

李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早年秀才应举落第,又遭逢母丧与满清入主中原等原因,绝意功名,寄情诗酒,却因此开启了他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追求素雅之美

李渔具有小说家、剧作家、出版商、戏班主人等身份,因出版《凤求凰》《风筝误》等十出戏曲,以及《无声戏》《十二楼》《夏宜楼》《拂云楼》等多本小说而妇孺皆知。由于文采出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极富想象力,他的诸多作品不仅热销,还被搬上舞台。他还自组家庭剧团,四处巡演。

不过,对于当下社会来说,李渔留给我们最值得瞩目的并不是小说、戏曲,而是美学主张。原因就在于儒家思想下的“美”,所指多为“道德良善”,与现代人想法不同。相对于当时的社会审美,李渔的观点不落俗套,更显特别。

整体而言,李渔追求“素雅之美”。例如,他认为文人在壁间挂满书画是庸俗的;对于建筑和家具,则崇尚节俭,重视朴素实用,不喜矫饰浮夸。他善于亭园造景,尤其强调因地制宜,高下错落,虚实相映;假山迭石,切忌奇矫,补缀穿凿太过,反而弄巧成拙,望之不似真山,主张“以土带石,土石相间”贴近自然的工法等。

一簪一环足矣

对于妇女妆饰,李渔也抱持类似观点。他曾提出“铺金嵌银,踵事增华,以繁饰为美,其实俗而艳,不如素而雅”“一簪一珥即可相伴一生”等主张。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5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